摘要:说实话,当看到这则图片新闻时,我的第一个直觉就是,这可能是家”汉服社团“利用圣诞节的广告放大效应,以期引起社会和公众对汉服以及所在社团的关注,或者背后有商家参与炒作的可能(后来的图片的作者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采访时解释,这是长沙三所大学的…

12月24日,湖南一高校学生身着汉服来到长沙太平街的圣诞活动现场,手举“抵制圣诞节”等标语,呼吁市民回归中国传统节日,理性过节。(12月24日中新网)

说实话,当看到这则图片新闻时,我的第一个直觉就是,这可能是家”汉服社团“利用圣诞节的广告放大效应,以期引起社会和公众对汉服以及所在社团的关注,或者背后有商家参与炒作的可能(后来的图片的作者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采访时解释,这是长沙三所大学的五位汉服爱好者的自发行为)。不过直觉归直觉,对于当代大学生中,能有如此之多热爱汉服、热爱传统服装文化的年轻人,心里还是得到些许的慰籍。

那么,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是决绝的抵制,还是有选择的接纳?相信很多人都会如我一样选择第二个答案的。毕竟,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是靠交流融合之后的提纯和凝练,绝非闭关锁国之中的固封和自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也是如此。而且,在这方面也都是有经验和教训可鉴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在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包容并蓄形成的大气和磅礴,也有在清末时期闭关锁国时形成的自负和保守。前者的开放和包容,不但让唐朝能够有实力拓土开疆,也让华夏文明得以传播四方。而后者的封闭和保守,不但没有让大清帝国雄视东方,反而在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中受尽屈辱,乃至以割地赔款换取片刻的安宁。

我们现在审视历史上这两个朝代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汲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另一方面,也是在探求中珍视古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程中留下的珍贵遗产,以便为我们的现实所借鉴和使用。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要”再回“唐朝。当时的盛唐,胡人作为臣服于唐朝的一族,在对唐朝的文明倾慕和效仿的同时,胡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饰、发型也对当时的唐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人中间甚至有人也以效仿胡人的生活方式为荣(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唐朝的文人、贤士包括当朝理政的大臣也注意到这种倾向,于是,无论是当时的当朝理政者,还是文人贤士们,无论是官方的文诰还是书院的教学,都在呼吁和强调对本朝文化的坚守,也就是对文化信仰的不离不弃。也正是在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的坚守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异化,还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并蓄的过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这也使得当时的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信仰依赖,从而保持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因此,面对众多的“洋”节,我与其不加选择的进行抵制,不如在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坚守我们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