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民族以服饰华采为重要文化,传承上下几千年。然而到了现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与西方接轨的浪潮中渐行渐远,我们穿上了西装短裙,省去了传统礼仪,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几乎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古语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民族以服饰华采为重要文化,传承上下几千年。然而到了现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与西方接轨的浪潮中渐行渐远,我们穿上了西装短裙,省去了传统礼仪,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几乎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而在重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体力行弘扬传统文化,纷纷穿起了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甚至把它当做日常着装。

None

彭曦是主城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资深”汉服迷。见面的时候,彭曦一身黑色的职业装,头发从两鬓梳成小辫挽在脑后,及腰长发自然披散垂背,看去温婉典雅,却也和西服毫无违和之感。她语气轻柔,步履摇曳,举手投足之间都带着古典女子的含蓄内敛,却又自然不做作。

彭曦家中,书桌上摆放的是与汉服有关的书籍和笔墨纸砚,墙上挂着一幅苏绣鸳鸯图,旁边是未完工的绣架和丝线,茶几上则放着一把琵琶。

彭曦说,她的汉服情缘开始于2006年,她想拍一套写真送给自己,刚好看到了汉服摄影的照片,漂亮的汉服吸引了她。2008年,她看奥运开幕式时,深受其中表达的传统文化元素触动,更加下定了要为汉服做些什么的决心。

这几年来,汉服已经渐渐融入彭曦的生活。几乎每个周末,她都会穿汉服去上班。“我从去年开始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周一至周五,公司有要求,只能穿正装。周六还要上半天班,可以穿便装,我一般都穿汉服。” 彭曦还补充说,上班穿汉服,可不是到了公司再换,而是穿着出家门,还要去挤公交坐轻轨。

下班后,彭曦会花较多的时间在读书、弹琵琶、绣苏绣、写毛笔字上,读的书也大多是与汉服、古代生活习惯有关的。

彭曦的衣柜里,有各式的汉服,包括曲裾、交领襦裙、齐胸襦裙、半臂、褙子、袄裙等,大大小小、里里外外,总共30多件。彭曦说,她喜欢的已经不仅仅是汉服本身,更是爱上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并且使这些元素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尽管彭曦的生活看起来很古典,但她说,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小时候学的乐器也不是琵琶,而是钢琴。

None

要在现代社会,穿汉服出门无疑会被认为是异类,说起最开始穿汉服的日子,彭曦笑说,“各种议论都有,有人说我穿越剧看多了,有人说我想出名,或者直接说我有病。”

彭曦回忆自己第一次穿汉服去上班的情境说,当时同事都对她投来好奇地目光,都在悄悄议论她,面对这些质疑,她总是笑笑说:“我穿的是汉服,不是汉朝的衣服,是汉族的传统服装。”

她说她一般不会过多解释,不去把自己了解的东西强制灌输给周围的人,“本来大家对汉服就有些误解,如果被动接受说不定会更反感。”她希望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认识汉服,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别人。

说到穿汉服遇到的奇葩事,彭曦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跟同袍们(这是汉服传承者们对圈内彼此之间的称呼)在老君洞烧香,一群路过的老太太把她们当成了韩国人。

“喂,你们看,那群韩国人啷个会说重庆话也?”彭曦说到这里有些哭笑不得,她说自己真的很郁闷,明明是我们自己汉族的服装,反倒被认为是韩国的,老祖宗的东西都不认得了。彭曦介绍,当天她穿着一套明制袄裙(

“所以有时别人说我是穿越,我都觉得没什么了,至少没被开除国籍。”彭曦笑笑,有些无奈地说。

None

虽然目前看,彭曦的汉服生活已经过得风生水起,但当初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对。

彭曦第一次穿汉服出现在家人面前是在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她身着袄裙坐在屋里抄平安经。母亲看到她穿着汉服觉得很奇怪,“怎么穿成这样?”彭曦把汉服的历史解释了一遍,但没有得到母亲的理解,“大冬天的穿这个不冷?怎么没见别人穿?怪里怪气的。”母亲有些不满,叫她赶快把衣服换了,执拗的彭曦没有听从,坚持穿着袄裙,母亲无奈,又心疼女儿受凉,只好搬来一个取暖器给女儿烤上。

“其实汉服也有厚薄,古人也要过冬呀,冬天的汉服相对较厚,里面也可以多穿衣服,其实当时不冷的。”彭曦笑说。

对于母亲的反对,我们也做了一些了解,她主要觉得女儿穿这个太惹眼,别人会说三道四,让人感觉不正常。母亲问彭曦:“你穿成这样,别人把你当怪物,怎么会想起干这个?”

彭曦说她本来没什么爱好,希望能在工作之余有点追求,做点有意义的事,而且这个爱好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只是穿套衣服而已。

“那别人咋不穿呢?”母亲说。

“就是别人不穿,我才要穿。”

为了彻底说服母亲,彭曦还搬出了李玉刚,她知道母亲是李玉刚的粉丝,她对母亲说:“汉服怎么会不正经?李玉刚穿的衣服也是汉服改的,你也觉得很美,那我为什么不能穿?”

母亲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后来彭曦和同袍的一次出游彻底改变了母亲的看法,他们穿着汉服沿线旅游,到了彭曦的老家宜宾(彭曦工作生活在重庆主城,父母居住在宜宾),母亲见到一群年轻人都穿着汉服,大家都很活泼开朗,确实成为了街头的一道风景,母亲这才理解了彭曦。

None

今年25岁的永川妹子思音也是一名忠实的汉服谜,她从小就热爱传统文化,在没有接触汉服之前,她就觉得少数民族的服饰非常精美,很羡慕,也很疑惑,为什么汉族没有传统服饰呢?直到2010年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汉服传承者的报道,她很是激动与欣慰,感觉找到了归属。

兴奋之下,她联系了报纸,几经辗转找到了文中的主人公,开始成为一名汉服谜。

为了更好的推广汉服,思音建了一个重庆汉服传承者的QQ群,约有300位成员,群里会不定期的组织活动,穿汉服、复礼仪、听雅乐、登高出游等。思音介绍现在的汉服传承者多数是年轻人,其中以女孩居多,很多人喜欢汉服,第一感觉都是因为它美丽,如此美丽又有魅力的服饰为何不传承下去呢?

思音现在有20余套汉服,逢年过节,都会穿上汉服,她说希望她的婚礼也能够穿汉服按传统仪式举行。

汉服最基本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具有文雅飘逸、流畅脱俗的风格。思音介绍,“人们常常认为汉服宽袍大袖,作为日常穿着会不方便,其实这都是误解。”

汉服中也有简介轻便的款式,比如

思音也时常穿着汉服出门,现有的20多套汉服大多数是网上买的,还有些是自己去买的料子,托手艺好的朋友做的,因为汉服宽大飘逸,讲究浑然一体,对布料的门幅要求较宽,一般要3米多以上,不管是布料和制作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汉服难以流行的一个原因吧,不好买也不好做。”思音说。

None

彭曦说,汉服并不是字面理解的“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思音看来,汉服也不仅仅是一件衣服,更承载了传统文化,它背后代表的是传统的礼仪、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时下的“汉服热”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穿汉服,而应当进一步发掘传统的礼仪和价值观。比如穿上汉服的同时改用汉礼等。

因为有了彭曦、思音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推动,汉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她们穿着汉服一路走过时被冠以“穿越了、神经病”等词,也非常不易。彭曦说,前不久她去拍汉服MV,有人说:哎,你穿的是不是汉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汉服,她觉得很欣慰。

彭曦觉得,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不能大力去改变什么,但她能穿出来,走出去,让别人看到,至少可以影响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和下一代。

“穿越剧、古装剧流行,但很多影视剧里面的服装造型都是不正确的,观众对汉服不熟悉。”思音说,让大家了解汉文化、穿汉服有很大的困难,“毕竟汉服被断层了三百多年,大家也需要一个接受的时期,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坚持下去,希望汉服能早点融入社会,以后人们穿汉服上街不会再有异样的眼光,不再被被误认为是其他国家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