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没有预热和宣传造势的前提下悄然播出,出乎预料的是不到一周竟成“爆款”。

从画质、剧情、节奏、叙事模式到剧中的服化道乃至建筑、饮食,都成为观众讨论的热点。尽管不是历史正剧,但将历史背景定于唐天宝三年的《长安十二时辰》却被很多观众认为是复原了真正的盛唐长安。仅从唐代服饰与妆容复原方面来看,也称得上古装剧中的佼佼者。

让观众印象颇深的是,剧中军士们不再像以往古装剧那样穿着衣箱化的塑料甲,而是披上了质感十足的金属甲胄,而这些甲胄的形制样式,也与过去电视剧中所出现的盔甲有明显区别。这也是复原了唐代铠甲的真实模样吗?

接下来,我们将与几位为《长安十二时辰》提供甲胄的甲师们一起详聊剧中戎装的故事。

探寻《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唐代的甲胄究竟有哪些?都是什么样子的?简单地说,《唐六典》中,一共记载了13种唐代甲胄:明光甲、光要甲、细麟甲、山纹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合称“唐十三铠”。其中最为著名的非明光铠莫属。

“明光铠”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曹操的儿子曹植在《先帝赐臣铠表》言“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是最早的关于明光铠的文字记录,但这里的明光与后来所言的明光是否为同一类铠甲则无法确定。

20世纪70年代,学者杨泓考证,明光铠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这一说法也尚未被证实。今天所说的明光铠形象主要是古代雕像上所穿的甲胄形制之一,通常被认为因为胸前有板状护甲,在太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故称“明光”。

但也有新的证据表明,最早期的明光含义是指对甲片物理特征的描述,那个时代做了强烈抛光处理的金属甲片皆属于明光范畴,而非对某一个部件或形制的特别描述。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认为这种形制的“明光铠”和古人定义的“明光铠”很可能并非同一回事,只是多年来约定俗成,这种形制也便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明光”了。

明光铠的形象在南北朝时期首现,在孝昌元年(525)元熙墓、建义元年(528)元邵墓等墓中陪葬的陶俑,都有穿着明光铠的形象。到唐代初期,甲胄及军戎服饰都保持着从南北朝至隋代形成的样式,至贞观以后,因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加上国力强盛,海内承平,具有大唐特色的甲胄也应运而生。

《长安十二时辰》中四军会面的场景。图中右一为旅贲军,除了崔器(蔡鹭饰)穿着家传的铠甲,其余军士皆穿着最传统的札甲 ;右二为右骁卫,他们身上的甲根据长乐公主墓壁画中的武士甲复原,头盔则是根据出土的渤海盔复原 ;右三为神武军,其甲胄与前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皆为金色 ;右四为龙武军,该军甲胄基本复原了壁画中唐代武士的甲胄和头盔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背景在天宝年间,也正是甲胄最具唐代特色的时期。此时的明光铠基本抛弃了过去的形制,胸前的两块铁护甲仍然被沿革着,而有的甲胄腹部也多了一块圆圆的护具。

头上戴的兜鍪项盾高高翘起,很像为了面对天气酷暑,拉起来凉快凉快的。作为“唐十三铠”之首,明光铠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加以升级,由甲片编缀而成的披膊开始大量出现,膝裙和头盔也进行了改进,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雕像上开始出现护臂,武士俑手上也带有护臂。

“十三铠”之中的光要甲形制如何存在较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光要甲是一种板甲,要同“腰”,即形制为腰部置有明亮圆滑板甲的样式,这种说法尚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光要甲也是金属甲中的一种。至于锁子甲、山纹甲、乌锤甲和细鳞甲,都是以甲片形状来命名,这几种甲与明光甲、光要甲一样,都是唐十三铠中的金属甲。至于木甲、皮甲、白布甲、皂绢甲和布背甲等,皆是以甲的材质来命名,比较容易理解。剩下的步兵甲和马甲,是以甲的穿着对象来命名,马甲在诸多墓葬的陶俑中都能见到,那么所谓的步兵甲应该长什么样呢?

在神像类的雕塑上,很难找到普通士兵的形象。不过在陕西西安长乐公主墓中,有一幅壁画《武士出行图》,画中就有与传统印象里有很大差别的武士形象。巧合的是,在敦煌130窟的唐代壁画中,也有类似装束的武士。与唐代最具代表的明光铠相比,这种武士甲形制差别较大,为前开襟,左襟压于右襟之上,前后左右连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甲衣,肩上有相同的披膊,头盔覆盖面积也较大,仅露出脸部。仅从视觉上判断,就可知这是一套着重于实战而非礼仪的甲胄,与后来的铁浮屠有些相似,唯有胸前两片圆护具有唐甲特色。这种甲应该就是步兵甲中的一种,但可以肯定,它绝不是唐代步兵唯一的甲胄。

在缺乏出土实物,而参考的壁画及雕像有限的情况下,要完全精准复原出“唐十三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唐代甲胄的复原之困难,在于没有一件完整的唐代铠甲存世,故而只能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资料去还原已知的甲胄。但尽管如此,《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唐代甲胄依然广受好评,被认为是唐代题材古装剧中“最认真的复原甲”。

观众之所以如此惊喜,也的确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古装剧在甲胄方面衣箱化现象严重,即使是历史正剧,也极少有剧组愿意对剧本讲述时代的衣冠、甲胄、习俗等进行严谨考据。以央视版《三国演义》为例,该剧各方面都堪称经典,唯有在服化道上有诸多瑕疵,其中又以铠甲为甚。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武将铠甲有大量模仿日本铠甲的痕迹,继而又对之后的古装产生影响,以讹传讹。同样堪称经典的历史正剧《大明王朝1566》,在服化道方面同样做得一塌糊涂,服饰几乎全错,戚继光等人穿的甲胄也都是塑料感十足的四不像。

从甲胄复原这方面来说,近20年来能做到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这里也不妨列上一些做得不错的作品:由陆川导演,2012年底上映的电影《王的盛宴》中,对军士的甲胄进行了一定的复原工作,可惜当时几乎无人发现这一亮点;2016年2月播出的《女医明妃传》中,对皇帝甲胄及部分军士甲胄进行了复原,剧中朱祁镇所穿之甲胄是以《出警入跸图》中万历皇帝的甲胄为原型来制作;2017年5月播出的电影《荡寇风云》中,士兵的衣甲也走了考据路线,形象根据明代仇英所绘《倭寇图卷》中的明军来进行复原,配合鸳鸯阵的复盘,效果非常好;2018年3月,由央视出品,石姝丽执导的历史类型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也复原了大量明代布面甲。

不难看出,影视剧对古代甲胄进行考据和复原的历史还非常短,不到十年。而这一切也与近十几年来,出现大量甲胄爱好者、冷兵器爱好者相关。

在这些爱好者中,不乏能够亲手对古代甲胄进行复原制作的甲师、甲匠,尤其在传统复原甲匮乏的时期,甲匠们每一件作品完成,几乎都会在圈内引起轰动,大家争相传播,继而出现各种周边产品,如绘画、游戏贴图、模型兵人等等。笔者自己也是甲胄爱好者,收藏过数套复原甲。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除了剧组自己制作了一部分甲胄之外,其他的复原甲则是由甲师组成的“函人堂”工作室和甲师温陈华及其团队提供。

温成华以复原明光铠等唐代甲胄而闻名于甲胄爱好者中,此次他负责剧中所有军官甲胄的制作和提供。而着重于复原历代实战甲胄的“函人堂”团队,则在此次承担了剧中士兵甲胄的制作和提供。据“函人堂”团队的统筹人陈斐孺介绍,他们这次为该剧一共制作了197套士兵甲胄,其中包括旅贲军全套、圣人禁军全套、龙武军全套士兵甲、右骁卫全套士兵甲、烽燧堡之战全套士兵甲以及马甲十几匹。其他部件还包括崔器出场时所带的翻耳盔,王宗汜将军的胸甲,所有士兵和张小敬腰间的跨带,唐军所穿的六合靴等等。
 
 
剧中出现的第一套甲胄,是第一集刚开场的长镜头中,西市阁楼下站岗的军士所穿的一身银色甲胄。从形制上看,与前文所介绍的步兵甲相似。不过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这套甲被定为右骁卫所穿的军戎服饰。当然,这只是在剧中的设定,历史上唐代的右骁卫应该穿什么样的甲胄已无从考证。后来剧中又出现更为华丽的龙武军甲胄,形制上更接近唐代壁画上的武士形象。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烽燧堡守军。军士们身上穿着传统札甲,札甲在中国古代正确称呼为“甲札”,现代人为了理解记忆方便口头称呼为札甲。可以说札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甲胄,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可以说是代代传承

这些颇具唐代特色的甲胄是怎样被复原的呢?“函人堂”的甲胄设计师郝岭接受《国家人文历史》采访时介绍道:“这是一套经典的唐代初期甲胄,因为有清晰的长乐公主墓壁画参考,我们和甲胄爱好者都希望复制一套,原本是在电视剧开拍以前我们就做好的样品,后来被剧组看上就光荣地‘转正’了。”

有观众会好奇,剧中这些质感十足的甲胄,究竟是真正的金属甲,还是用其他材质做成,只是把外观制成金属甲的模样?郝岭对此问题很坦诚地说,剧中的甲胄与壁画中还是有些微小区别,在制作过程中做过优化处理,“壁画中的头盔部分是由十几片拼接的,我们为了生产方便做成了4瓣4筋,护喉部分我们也做了优化,有点像宋金时代的铁浮屠雏形,身甲应该是左右甲片有叠压的,我们做了对襟式,但是保留了胸部最明显的隋唐特征——明光胸片。”

或许有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不能完全按照壁画复原,而非要以“优化”为名去做改动。实际上这也是影视剧拍摄需要,要知道这套甲属于上下一体直身甲,如果全部由钢铁制作有40多斤,普通人穿一天还是相当困难的。

剧中崔器身上这套鱼鳞甲大有来头,这套甲与旅贲军其他军官的甲胄都不相同,因为这是崔家祖传的铠甲。头上戴着一顶很特别的翻耳盔。有观点认为,当时的头盔在顿项处有吊挂装置,平时可以将顿项拉起,让穿戴甲胄的武士可以免受闷热之苦,而作战时又能放下顿项,作为防护之用

由于历史久远,中国目前没有出土过任何唐代札甲片,倒是韩国有出土过,我们只能参考大量的唐代壁画雕塑,从中选择了这款通用性较高的札片作为组成甲胄的最基本元素,选定了甲片基本组成元素后,考虑到是给士兵穿,尽量偏于实战。

所以除了一些壁画或雕塑里高级将领装饰性过强的元素,再通过一些甲胄以及武备装饰纹路特征,尽量让他靠近这一历史时期。甲胄武备是有历史延续性的,毕竟拍电视剧不是为了做考古工作,在条件允许下我们也结合了一些相似朝代的特征,例如旅贲军中肩膀披膊靠绳带左右交叉固定的方式参考了辽宋时期画卷,因为从907年唐朝灭亡到宋建立仅仅隔了几十年,甲胄的样式也不会出现巨大变化。”

剧中身着札甲的旅贲军将士。其肩膀披膊靠绳带左右交叉固定的方式参考了辽宋时期画卷,因为从907年唐朝灭亡到宋建立仅仅隔了几十年,甲胄的样式也不会出现巨大变化。

目前《长安十二时辰》尚在更新中,有很多人物尚未登场,也有许多甲胄没有亮相。不过如果你够仔细,对中国古代甲胄又有所了解的话,一定会在预告片中捕捉到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那个镜头中有人穿着华丽的绢甲!

绢甲在《唐六典》中有记载,属于唐十三铠之一。盛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武士俑、天王像身上都穿着繁缛而华丽的铠甲,而这些甲的质地看上去都十分柔软,根据学者刘永华的推测,这些甲应该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绢甲。绢甲是以绢帛、皮革及部分金属材料制成,看上去美观而华丽。这种甲以图案华美的绢或织锦作为面料,内衬加数层厚棉制成,显然是一种仪仗甲,而非实战甲,通常为宫廷侍卫、武士所穿之戎服。

那么,作为一种仪仗甲,绢甲的防御功能又如何呢?温成华认为,即使是仪仗甲,同样需要具备防护功能。他曾根据试验,得出结论:“唐绢甲采用的应该是干漆夹苎法,所以它可以有良好的造型。但是无论绢甲表面多么华丽,或者是彩绘,或是绢布本身的花纹,在内部它是由多层绢、胶以及复合布一层层地叠加而成的。根据我们的试验,我们一层布一层胶叠加,三十层之后,我们让一个两百斤的大个头对其进行撞击,结果发现绢甲并没有变形。

我个人认为,在国力强盛的时期,它的仪仗甲同样也是需要具备强大的防护功能,就像总统的车,虽然不上战场,但它一定具备强大的防弹功能。

唐绢甲虽然还没在剧中正式登场,但不妨将其视作未来追剧的一个彩蛋。作为甲胄爱好者和“追剧党”,想想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在荧屏上一睹这种华丽而精美的唐代仪仗甲之风采,还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