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火了!除了主创阵容吸睛,这部剧也致敬文化和历史。一开场不少人就被考究的服化道吸引住了!宣传团队将剧中十分重要的“长安舆图”都准备好了,可见其对细节把握之妙。


剧组人员对唐代真实历史的还原,为《长安十二时辰》赢得了不少赞美之声。
全剧第一幕以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式的长镜头展开。画面徐徐穿过长安城,向观众展现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
不得不说,其中细节,包括传统服饰、武器、妆容、建筑和元宵节的装扮,都是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有精心复刻的,可以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也不妨透过《长安十二时辰》来向世人介绍一下我们唐代时期的汉服。

不得不说,其中细节,包括传统服饰、武器、妆容、建筑和元宵节的装扮,都是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有精心复刻的,可以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也不妨透过《长安十二时辰》来向世人介绍一下我们唐代时期的汉服。先说说易烊千玺出场时着装的道士服装,因唐代学道风气盛行,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五个部分。道士品阶不同,穿着也不同。而仙鹤是道教常用的图案,世称成仙为“羽化登天”,细节处理地据说也被道教协会认可。

比如男子常服无论官民都着圆领袍,束发带巾、冠或者帽:

《韩熙载夜宴图》,可见当时男女服饰特征,同时在《长安十二时辰》里被复原的叉手礼在该画作中也能得到印证。

剧中的很多场景中都能见到男子身着圆领袍的造型。
圆领”指一种不包裹脖子的领型,在穿着者的领口右侧(中原服饰尚右衽,既左衣襟搭在右衣襟之上)往往坠一颗纽扣,非正式场合的时候也可解开纽扣,令领口自然垂下(在很多文物里都可见这种领口敞开的造型)。

唐代-男侍者陶俑
长安官吏、庶人最常穿的“缺胯袍”则属于唐代形制中的一种具体形制,所谓“缺胯’,是指在袍衫两胯下开“衩儿”的形制,以利于行动。因此,这种袍衫被作为一般庶民或卑仆等下层人的服装。其形制为圆领、窄袖、缺胯,衣长至膝下或及踝。穿这种袍衫,一般内着小口裤。劳作时,可将衫子一角掖于腰带间,谓之“缚衫”。而臂鞲作用于手臂的防护,大体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的材质通常比较软,所以人们会在幞头里垫入衬物,这种衬物被称作“巾子”。
巾子的不同造型使幞头的式样变化丰富起来,幞头后面通常坠有两脚,这两脚也有各种变化,有软脚幞头、硬脚幞头、朝天幞头、局脚幞头、直脚幞头等。

软、硬幞头穿着示意图
除此之外,《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组,对不同品级官员的着装色调及织锦工艺也都严格比照唐朝的品色衣制度1:1还原,虽然细节上还有不足,但大体上是符合公服颜色标准的

除此之外,《长安十二时辰》的服装组,对不同品级官员的着装色调及织锦工艺也都严格比照唐朝的品色衣制度1:1还原,虽然细节上还有不足,但大体上是符合公服颜色标准的

唐代因为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原女性也开始骑马射箭,不仅着男装,还会全副武装,佩戴弓箭等,英姿飒爽。杜甫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女子身着男装是一种大唐盛世的开放景象,也是时尚的标志。《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便有几位穿着男服圆领袍、戴幞头、足登革靴的女子。

再说唐代女子妆容,我们常见到的则为唐代的白妆,所谓白妆,就是用铅粉敷在脸上,把面部和手都涂白,眉毛描得细细的。《步辇图》中抬轿子的侍女便是这种白妆。

还有铠甲。唐代的盔甲,华丽威武。虽然在现存的寺观造像和壁画遗迹中多有体现,但实物出土却极少。因为唐代明令禁止甲胄随葬,所以大量的甲胄军备,随着岁月逐渐散失,经历上千年的风霜,所存者用万不余一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长安十二时辰开场时的长镜头里,在西市门口伫立警备的数名身穿暗银色铠甲手持步槊的唐军士兵引人注目,尤其是而他们所佩戴的头盔,则是对迄今所出土的唯一种类型的唐代军盔——“渤海盔”的复原。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每个细节都为尽量呈现,最为真实的长安。

剧中服装为了影视效果,在细节上处理也许会有不足之处,但很欣慰也能有一批人可以从中指摘,相互学习。这部影片给我们呈现了往日的恢弘场景,也让我们重拾部分丢失已久的文化。

有人说,想了解唐,得去日本;想了解明,得去韩国。韩国的韩服,日本的和服,这些都是被他们视作“国之颜面”的东西。我想,每一位钟爱汉服的同袍们,或许都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可以穿着汉服上街而不被视作异类。不求汉服全民普及,但求在传统节日时,我们可以郑重其事地穿上汉服,过一个有仪式感的节日。

最后,希望不要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