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座城市都在标榜自己“宽容”,因为只有宽容,才成海纳百川,才能厚德载物。每个人都不愿被说小气狭隘,因为小气狭隘并非美德。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宽厚是他文明的高度。

为了搜寻优质的汉服卖家,我们在淘宝上寻寻觅觅,以为在这个城市想找到一个皇冠级别的汉服卖家简直手到擒来,毕竟工厂云集,近水楼台。

结果大失所望,也可能是我们搜索有漏洞,总之呈现的结果是寥寥无几,后来和这个城市的汉服爱好者聊天,才发现不是我们手拙,就连他们自己,都没寻到一家真正合心意的。“我们找会做衣服的会员朋友自己设计自己做。”如此DIY的流程,已经让我们有些吃惊。

而关于东莞的汉服爱好者们的组成结构又让初做调查的我们再次惊讶。

不像大城市里有规模组织强大的汉服爱好机构,那些庞大的机构就连分支都是高高在上的模样,东莞汉服爱好者们似乎和这座城市一样,有点默默无闻,狂热是心底的,就连心酸都是心底的。记者在召集爱好者们前来表演和接受采访时,本以为大多数会是学生,或者衣食无忧时尚活泼的白领们,结果大相径庭,深入调查的记者回来告诉我们,“大多数都是工厂员工啊,他们都不能旷工来拍照。”有点五味杂陈,在这个城市坚持着汉服文化的一群人,也正是支撑起这个城市最基础的一群人,是标志,是梦想。

在面对这种和大城市截然不同的局面时,我们或许才第一次真正好好地看见了东莞这个城市的真心和包容,当然,也是有那么一点点心酸的。

“也不是没有白领,”组织者说,“就是相对大城市较少,他们放不开,不好意思表演,也不好意思在街上走来走去。”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不是就是“不够爱”,或者,“压力大到都不知道自己要爱什么”。龙应台不是有一段话吗?“当我们离开少年那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后,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我想,这些热爱着汉服愿意穿着它们在工厂请假四处去表演去推广的人们,许是用自己的热爱将少年期无限期地拉长,再拉长了。

突然又想起来一件事,那个让“中国风”变成流行元素的歌手不就是马上要当新郎的周杰伦吗,说起来,他和方文山倒真是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做了一件极有推动力的好事,他的少年期,也是蛮漫长的。

祝他新婚快乐吧,也祝他婚后还是一个快乐的老少年。哎,好像有点跑题。

None

None

每一座城市都在标榜自己“宽容”,因为只有宽容,才成海纳百川,才能厚德载物。每个人都不愿被说小气狭隘,因为小气狭隘并非美德。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宽厚是他文明的高度。

当我们看到一些人羽衣飘飘走过街头,他们的古典风范,与我们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 我们可以欣赏,也可以诧异,或熟视无睹,但不要嗤之以鼻。他们只是一群汉服复兴运动的推广者,他们身上的衣服不是日本和服,也不是韩国的汉服,而是我们曾经消失了的华夏民族的传统服装,他们称之为汉服。

他们基本来自一个叫东莞汉服社的民间社团,该社自2007年底成立至今,已发展有群员950多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100多人,这个规模和发展速度,在全国汉服社团中,估计可排在前十名。

在我们这个到处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工业时代,在东莞这个务实的城市,他们却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理想主义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热爱在为复兴民族文化而努力,不仅宣传汉服,还举办多个活动与讲座,传播知识和正能量。他们有学生,有白领,更多的是工厂里的年轻人。他们在东莞汉服社这个圈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滋养中,有了精神寄托和文化信仰。而他们身上穿的汉服只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或切入点。

None

None

说起东莞汉服圈,绕不开他的发起人、东莞汉服社社长冯超杰。这位从事软件维护的理科男,对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痴迷。小学二年级就背起了艰涩难懂的古书,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开蒙,中学时还立志要当个历史学家。但大学却上了计算机专业,因此只能把课余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

2001年,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与会各国领导人穿“唐装”合照。此后许多人甚至一些官媒把唐装称呼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引起广泛争议,并催发汉服复兴运动,这一年冯超杰正好读到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得知世上还有陪伴了华夏民族近4000年的汉服,感慨,“岂曰无衣”,并以此为网名,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古代服装的研究上来。

毕业后的冯超杰来到东莞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那时汉服复兴运动已经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影响,于是冯超杰便起了招朋引伴的念头,到汉服网发帖,寻找东莞同好,结果没人回应。此后又在网上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是“知音难求”。他当时想在网上买件汉服来穿,却找不到合适的,不仅贵,且基本“不科学”,都是些影楼装。一气之下,他决定自己设计,还跑到广州和中山等布料市场买布料。卖完布料,做好裁剪图后,找人做,又遇到了新的困难,“那些老板要么觉得复杂,不敢接单,要么认为是寿衣,觉得不吉利不做。”冯超杰说,这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萌生宣传汉服,弘扬传统文化的理想。

2007年,冯超杰先后找到了“玖伍贰柒”和 “泪零”两位东莞“汉友”,并在三人努力之下,建立东莞的汉服论坛,招兵买马,策划活动,扩大队伍。“当时国内流行祭拜名人的活动,三人思来想去,东莞可以祭拜的就是袁崇焕了。”冯超杰说,2007年12月2日,8名汉友,连同广佛深圳等地赶来的10名“汉友”,前赴袁崇焕庙,并得到了南方都市报报道。

尽管当时因为没有经验,服装不是很艳丽,也没有很好的照片,对外宣传效果不理想,但“东莞汉服社”在当天成立,成为东莞汉服圈一个里程碑事件。当时冯超杰严格按照古礼进行祭拜,从祭拜的神态、举止、程序都力求符合历史,祭文也是他亲自写的文言文祭文。

此后,凡有传统节日,冯超杰等必组织活动。他们着汉服,坦坦然,行走于现代都市。农历三月上巳节去植物园郊游,端午节去看龙舟,七夕节拜牛郎织女, 中秋节拜月,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一些机构的重要活动,他们也会积极主动联系,通过义务的传统文艺表演扩大汉服社的影响力,比如东莞文博会、东莞南国书香节、莞香节等大型活动都有他们的飘飘身影。

为了搞好每次活动,他们都不辞辛劳,尤其是每年三月三上巳节,天气及其不稳定,常常让冯超杰抓狂。2009年在植物园活动时,前天夜里狂风暴雨不断,他整整一个晚上都盯着卫星云图看,终于在上午六点时,云图上的云雾慢慢散开,雨也停了。去年在松山湖,上午一度有两三个小时无雨,所以从东莞、惠州、 深圳各地来了100多汉友,结果中午又下起暴雨,他们被困在湖中亭子里,直到湖水上涨,快要淹没亭子时才不得已停止讲课,冒雨回去。他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1点了。

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和付出,2013年的时候,东莞汉服社在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从此有了“合法”的身份了。现在该社有群员950多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100多人,冯超杰表示,东莞汉服社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全国汉服社团中,估计在前十名。

None

None

None

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汉服社团,其成员基本以学生、白领为主,而东莞则以工厂里的年轻工人为主,这或许是东莞特色吧。

冯超杰分析说,东莞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又是制造业名城,有“世界工厂”之称,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汇聚在这里,基数很大。此外东莞本地人比较低调保守,尤其是白领等,思想比较成熟稳定,对新事物,尤其汉服这样比较独特的着装,接受时有些顾虑,而工厂里的年轻人,思想上和生活上比较单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女孩子,觉得衣服很漂亮,又有一个学习、娱乐、交友的圈子,精神有所寄托,更容易对汉服产生兴趣。

“当然,近年来因为东莞产业升级,尤其是机器换人之后,东莞工人减少了不少,加上汉服和传统文化开始慢慢被接受,学生、白领的比例在迅速增加,已经超过了40%了,但工人所占比例还是不少。”冯超杰补充说。

据该社副社长高瑛婕介绍,这些女孩子对汉服的兴趣很高,也更愿意不计报酬地付出。2014年7月份东莞文博会期间,她们提前主动联系了主办方,获得了上台演出的机会。那三天中,她们15个女生提供了多场精彩的表演,影响很大。但背后却是她们不计报酬地艰辛的付出。“那三天中,很多女生特意请了假,她们不仅要被扣工资,来往车马费也要自掏腰包,其中大多数还是在较远的镇街上班。”高瑛婕说,表演期间,因为人数不够,她们都马不停蹄,一刻不得休息地台上台下穿梭,尤其汉服表演那场,为了节约时间,每人身上都披着好几套不同时期的汉服,每走下台,基本是边走边脱,边改换发型转身又上台,以至于观众对她们换装速度表示惊讶。结果每次表演结束,她们在后台都横七竖八地或趴或缩着睡着了。

此外,她们还经常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