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过上巳节

摘要:三月三上巳节起源甚早,周代就已有之。“上巳”又称“元巳”,是指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三国魏时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便于人们记忆。

三月三

None

上巳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先秦时郑国先民于三月上巳之日于溱、洧二水之上举行招魂仪式,祓(fu)除不祥的事迹。三月时节,桃柳芳菲,春和景明。先民认为此时以香薰草药沐浴,能祛除污秽与疾病。于是在这一天,男男女女倾城而出,手持兰草,洗涤身体。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兰兮。”

资料图

秦汉时期,上巳节的风俗中,还有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求子。《汉书》中记载,武帝即位多年而无子,平阳公主为其求得良家女子十余人。汉武帝于霸上行祓禊之礼,意欲求子。回来后看到平阳公主所献美人并不十分欢喜。民间也多有在流水之中,或是探石,或是浮枣、浮卵的活动,以祈求子嗣,在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民谚中常听到的“三月三,吃鸡蛋”,“三月三,砍枣尖”都是为了祈求人丁兴旺而保留到现在的“上古遗风”。

《周礼》中记载,仲春之月。男女私会不会遭到禁止,而在平时没有经过媒氏的许可,私自相会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对于青年男女来说,仲春时节可以称得上的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了。

None

魏晋时期乃至唐宋以降,上巳节娱乐性逐渐增强,神圣的宗教性减弱成了。著名的兰亭之会,其间“流觞曲水”,“修禊事也”就是一个典型。“修禊事”其实只是文人追忆上古风雅趣事的一个游戏,重要的是这些风流名士能够汇聚一处,尽览春色,吟诗作赋,比斗才情,才是真正的乐事。

流觞曲水 修禊事也

唐代上巳节极具开放性,长安三月三日,皇帝于曲江设宴,全城顷出,与郊外踏青游春。朝廷官府为此要耗费巨资,打造歌舞升平、举国同乐的盛世画卷。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宋代,这种全国性的狂欢模式就已经衰落下来,盛况不再。刘克庄的《忆秦娥•上巳》写道:“修禊节,晋人风味终然别。终然别,当时宾主,至今清绝,等闲写就兰亭帖。岂知留与人

闲说,人闲说,永和之岁,暮春之月。”晋人的风雅,唐人的热情,到此时,都只化作人们闲谈的追忆了。

None

上巳这个日子究竟有什么特殊呢?为什么在这一天先民要举行祓禊和求子的仪式呢?这不得不从干支记时的本义说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干支记时的方法也是先民在早期的生活中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

限于篇幅,我们谈上巳节,就只拿巳日来做分析。目前研究对“巳”的本义探讨大致持两种看法:

None

第一种如《说文》所言,“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皆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从象形字中可见,其笔画以蛇象之,长而盘曲垂尾,其形象蛇。因为蛇属冷血动物,入冬后开始冬眠,直至来年立夏之后阳气大盛,阴气已藏之时,随时而动。故十二地支以“巳”配蛇,成为“巳蛇”。

蛇在远古时代,多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人首蛇身”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和族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轩辕黄帝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皆是如此。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实际上可以说是“蛇”的传人,龙与蛇相互变化,实际上可以说是同类。蛇出洞穴活动的季节,正是春暖花开寻偶的时节。这时人们见到的蛇又多为正在寻偶的或正在交尾的蛇,而见到这种蛇,又被视为吉祥的预兆。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轩辕黄帝的生日定在三日三,可能确实与“蛇”的信仰有关。

第二种看法认为,“巳”的本义是“子”。甲骨文中十二地支之“巳”就写作“子”。《说文》释“包”云:“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包”是“胞”的初文,其中“巳”就表示子。《玉篇》中直接以“嗣”来解释“巳”,嗣为后嗣,与“子”的意思相通。甲骨文中“巳”的字形,实际是对刚刚形成的人的胚胎的白描。

不论何种看法,都可以证明,“巳”确实与人类生殖繁衍的意象有关。所以上古先民选择这一天来进行祈祷活动。

None

上巳节的诸多活动为什么都围绕“水”而进行呢?

在水的文化内涵中,“水”与“蛇”一样,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在医疗条件落后的远古时期,水的功能尤为重要。水不仅可以涤除瘟疫,消灾祛邪,治疗疾病,甚至具有致孕,助产的作用。殷商始祖简狄就是行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吞之而孕的。所以说,水对妇女来说,帮助极大。再者,水往往是女性的象征,至阴至柔。象征着男女爱情。水边是男女约会的好去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男女相遇的浪漫场景千年流传。

玄帝像

道教中三月三日为玄帝诞辰,按道教的说法,玄武乃龟蛇,位于北方,色黑所以称玄。玄武以龟蛇合体以应北宿之象,俗信天界帝王位于北极,乃天一之帝,应兆虚危,司经纬于北,为北方壬癸至灵神,金阙真尊应化身。在道教众神中灵威最盛。玄帝为“水帝”,其诞辰之日定在三月三上巳日,可能与其水帝的身份以及其龟蛇合体的意象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