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汉服 千载古风

摘要:“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古装,也不是cosplay,更不会穿越。”对面坐着的黄梦薇,像老师敲黑板划重点一样郑重其事地说。

花朝节活动上,姑娘们郊游、插花,为百花庆生。

雅集活动,有雅兴,亦有欢乐。

古琴与佳人,调和出传统文化的格调。

没事的时候写写字,黄梦薇喜欢这样慢下来的节奏。

略施粉黛

即便是网上买来的桃花酒,一点儿也不耽误“诗意”的发挥。

梳个什么发型来陪衬身上的汉服,是姑娘们思考的难题。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古装,也不是cosplay,更不会穿越。”对面坐着的黄梦薇,像老师敲黑板划重点一样郑重其事地说。

这几年,这句“重点”她不知道重复多少次了。从最初源于对汉服本身“美”的单纯喜爱,到5年前和朋友创立漳州琉璃汉服社至今,普及汉服服饰的风格种类、展示汉礼仪之美、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渐渐成为这个90后姑娘和她的小伙伴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里,虽然并没有“汉服”的具体概念,而在民间汉服倡导者看来,汉服,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是以华夏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汉服复兴”的口号,也伴随着一股“汉服热”被越来越多人提及,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越来越多,许多汉服社团也由此诞生。在漳州,除了类似琉璃汉服社这样的民间公益性质的团体,在闽南师范大学、漳州一中、漳州三中等校园里,汉服社团也很活跃。在他们眼中,穿汉服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主要的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微博、微信、QQ等平台,更是他们用来交流、宣传的重要载体。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清明、端午、中秋、元宵、七夕等日子,通常是汉服社团不容错过的“课堂时间”。投壶、射五毒、做香囊、祭月、汉舞……通过雅集活动等方式,他们把传统节日从粽子、月饼、汤圆等吃食里“解放出来”,添补上独特的“文化味道”。即便是我们通常不熟知的节日,比如“花朝节”,姑娘们会用做花糕、祭花神等方式浪漫地为百花过起生日。比如“上巳节”,同袍相聚,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一番雅兴;哪怕是最为熟悉的冬至,亦可用抄写“九九消寒歌”的传统方式度过;

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如今的七八十人,漳州琉璃汉服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年龄结构越来越宽泛,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汉服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魅力。“多举办活动就能复兴汉服吗?”“不!”负责人邱凡说,“至少我们要让大家一点点认识汉服,这需要循序渐进。所谓的汉服复兴的路还很长,我们并非是要所有人都重新身着汉服,而是希望大家能重视传统服饰的保护,找回我们民族曾经美好的东西。”而许多“非正规”的汉服,比如影楼装、古装、影视装等的出现是许多汉服爱好者不能接受的,“它们会出现拉链、纽扣等物品和左衽的情况,而汉服基本都是用系带的,汉服左衽为逝者的服饰。”邱凡笑着说,“这可是本质上的区别。”

“这是秦朝的曲裾、隋唐五代的高腰襦裙、初唐时期的对襟齐胸襦裙……”在黄梦薇那儿如数家珍的各式汉服,对于“初学者”来说,可真得做个笔记才成。“你看,这衣领采用交领,因为两直线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还有这

平日里,黄梦薇有时会穿着汉服的常服出门,并习以为常。她特别希望,身着汉服的人有一天出门不会再遭到侧目。“我们没有穿越、没有哗众取宠,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服装。跟你今天选了件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出门是一样的!”她依然郑重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