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淮海中路1801号“幽篁里”,琴声悠悠,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体验诗中意境的同时,还在用手机回答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题。这是1月6日所举行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定向赛”现场一幕。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淮海中路1801号“幽篁里”,琴声悠悠,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体验诗中意境的同时,还在用手机回答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题。这是1月6日所举行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定向赛”现场一幕。

又月汉舞团的参赛选手徒步赶往上海电影博物馆

从去年年初“讲诗团” 成立,到带领市民赏析古诗词的线上课堂“每日诗品”,再到年末吸引了13余万人次参与的知识大赛线上答题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成为2017年市民文化节中唯一一个贯穿全年的赛事。定向赛沿途经过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大隐书局、徐光启纪念馆等多个站点,在终点站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场以“廿四节气”为主题的徐汇“艺启传承”民俗手造集市同时举行,闻讯前来的市民与参赛者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

None

选手在土山湾博物馆体验VR技术

去年12月17日,从13余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200位选手,聚集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决选出百位传统文化知识达人。其中,“00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决赛的选手中,‘00后’占38%,百强中也有13位小选手。”大赛评委、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很高兴看到许多青少年参赛,“腹有诗书气自华,传统文化怡情养性。”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热风”刮到了每个学校、每个家庭。9岁的吾与同是知识大赛的“小达人”,就读于杨浦区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三年级,这所以英语为特色的学校,每周都有一个诗词主题班会。报名参赛后,妈妈给他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暑期时每天坚持背两首古诗;积累多了,参加主题班会时,他技压群雄,成为同学们心中的“诗词英雄”。“我在家经常看《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节目,喜欢市民文化节古诗词大赛中的小选手李泊庭,希望可以像他一样参加这些节目。”吾与同说。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薛梓岑是年龄最小的百强达人。为了鼓励他参赛,家长和他一起背诵、答题,互相比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了解。”薛梓岑的爸爸说,比赛让全家都收获满满。

大赛评委、戏曲理论家沈鸿鑫感触良多,他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的戏曲知识大赛,在上海还是第一次。“观众的断层是戏曲发展的瓶颈,以前孩子们从小就看戏曲、迷上戏曲,最后一辈子都爱看戏;如今的父母很少看戏,孩子们也就很难看到戏了。”此次,许多“00后”参赛了,并且戏曲题目的答对率也很高。沈鸿鑫说:“我们要把戏曲送到校园、社区,也要把孩子请到剧院来。孩子们、年轻人见到戏曲,肯定会 ‘相见恨晚’,要让戏曲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None

一组选手来到土山湾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

参赛选手中,还有不少“父女档”“夫妻档”,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百强选手王婵娟任职于银行,“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我父母对古诗词的热爱,受他们影响,我从小就背古诗词,看四大名著。”此次比赛,她与父亲王吉良携手进入百强。另外一位百强选手王丽娜也和她的父亲王光辉共同进入百强,古诗词背诵是这个家庭祖孙三代人的共同记忆。54岁的刘维生是一名空调技师,获得了并列第一的好成绩。他的妻子王才女是一位社工,经常组织社区活动,“主要是捧场,陪同参与,拿奖了更开心。”

“张帆顺风四海游,舜耕历山一丈夫”,这是一位朋友为68岁的张舜夫所写的嵌名诗。张舜夫经历丰富,曾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开山辟路,曾在山下县中学教过书;回上海后,又做过仓库工,做过人事、财务、档案管理等工作,还当过兼职导游。退休后,他走遍了浦江两岸二百四十多个图书馆,吸取不同的知识养料,写了一本《三国演义人物档案》,“希望通过这次参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最年长的百强选手是71岁的张伯生。大赛前后历时半年,每道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与一首诗有关。张伯生根据题库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了一千多首诗歌及其背后的故事,总共抄写了65本写字簿,“跟着古诗词游览中国,看到了古诗词里的山水中华,心中充满喜悦。”

对于这一场传统文化热,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圣伟说:“希望传统文化保持恒温,传统文化与我们是一种水滴石穿、细水长流的情分,它融入中国人的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None

市民在上海市群艺馆体验“轻土画”制作

“艺启传承”民俗手造集市是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压轴大戏。现场,瓷刻工艺、木刻油印年历、丝网印刷等十几项手工艺体验一齐上阵,汉舞、昆曲、越剧、诗词唱诵在一楼大厅的舞台上轮番演出。有观众赞叹,“这就是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在上海,有很多执着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企业、机构及组织,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默默努力。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徐汇区聚集了全市13家单位,成立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联盟中既有“廿四节气丨手艺学堂”、青果巷子、良友生活记忆馆等手工艺推广者,也有专门从事传统服饰研究的中国古代装束与乐舞复原团队,共同致力于汉服、汉文化的推广。

在联盟成立前,这些机构与组织已经在徐汇区积极推广、展示传统文化。去年3月至6月,每周六下午,徐家汇美罗城的旋转楼梯旁,都会自动聚集众多市民,因为这里会上演一场场“徐家汇艺术商圈——美罗艺cake”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从唐茶、古筝、唱诵、

“我们希望把传统文化社会主体集聚在一起,实现它们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以便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徐汇“艺启传承”传统文化联盟负责人许沁人说。2018年,徐汇区将搭建传统文化联盟同书香联盟等其他文化联盟之间的桥梁,将传统文化送到社区、学校、白领身边,“姹紫嫣红开遍,我们要挖掘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