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历经黄帝即位至明末时期(公元17世纪中叶),已有4000多年历史。《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礼仪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汉服有许多种样式,主要有“上衣下裳(chang)”制、“深衣”制、“襦裙”制等。交领、右衽(y字形衣领)、隐结系带、中缝、接袖等都是汉服的基本特征。

上衣下裳

【襦裙】

汉服最基本的形制之一,上身短衣(最长不过膝)叫做“襦”,下身则叫“裙”,合称“襦裙”。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对襟襦裙】

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衣袖有宽窄两状。

【齐胸襦裙】

起于隋,兴于唐。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齐胸和交领齐胸,对襟居多。常见窄袖、直袖和广袖上襦,也可搭配大袖衫。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

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襦裙发展而来的。

【交领襦裙】

交领右衽,汉服的基本特征。右衽与左衽不可乱穿:右为阴左为阳,交领左衣襟(阳)压右衣襟(阴)呈“y”状是为“交领右衽”,为生者服,反之“左衽”为逝者服。中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称为左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袄裙】

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装,袄,有衬里的上衣。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

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半臂】

汉服款式之一,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这个名称,在古代不同时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样。现在普遍来讲,多指袖长及肘、交领或对襟的短上襦。

上下连裳

【直裾 jū】

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分裁,两侧不开叉,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襜褕是典型的直裾袍。

【曲裾 qū jū】

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绕到背后。续衽钩边,是隆重的礼服。

特别注意:在膝前交叉的那种款式是今天人们的一种创造发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汉服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目前出土的实物只看到马王堆的,除了“马王堆曲裾”,市面所有“曲裾”都不是正统衣冠,它们或参考了严重抽象的俑像,或为黑心商人的发明。请新人格外注意这一点,先对此有所了解再做决定,以防上当受骗。

【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

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膝襕,可能有以衣缘象征膝襕的意思;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图中为宋制襕衫,右为明制襕衫。

【深衣】

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汉代以来的朝服绛纱袍也是深衣制,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为深衣,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

【朱子深衣】

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PS:并不是所有白底黑缘的深衣都是“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上下通裁

【道袍】

汉服款式之一,交领右衽大袖长袍,领子常镶白色护领,收袖口,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的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一般打三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 暗“摆”。注意道袍跟道士穿的道服并不是同一种事物。

【圆领袍】

汉服款式之一,圆领、长袖、右衽。有关圆领袍的来源,普遍认为圆领袍(衫)源自胡服,也有认为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源于周代矩形领。圆领在隋唐开始盛行并成为官式常服,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礼服,之后延续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影响,圆领袍在各个时期,细节上有很大很大的差别。男女可穿。

【直裰duō】

汉服款式之一,不分裁,开衩;因其衣长而背有中缝直通下摆,故名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穿在外面,造型雍容儒雅,宋时已有此衣式,为一般士大夫平时所常穿,也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交领,衣长过膝,无摆,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若加内摆则为道袍,加外摆则为直身。只有男子穿。

【bèi褙子】

直领对襟,腋下开胯(开大叉,一般在腰部以上),腰间用勒帛系束,有宽袖和窄袖,可通领或不通领;男女均可穿,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披风】

披风是汉服外衣的一种,大多直领对襟,颈部系带,有二长袖,两腋下开衩(不开大叉,在腰部以下),没有通领,领缘都只到胸前,为大袖,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披风与褙子差异小,比较难区分,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看是否贴身,褙子都比较贴身,有点收腰的效果。披风一般里面可以套很多衣服,非常的大。注意披风不是斗篷。

其他【鹤氅chǎng】汉服外衣的一种,最初鹤氅的样子, 就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为士大夫所接受后,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 ,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

【短褐】汉服的一种,上衣下裤,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短打”。

配饰

【斗篷】

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披用的外衣。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

外搭:

大袖衫、褙子、披风、斗篷、鹤氅、比甲、半臂等。

内衣:

中衣、中裙、中裤、抹胸等。

汉服复兴的意义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经济与武力强弱不再作为评定强国的指标,而更强调泛范围的文化认同感这一软实力的符号。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汉民族千载而下的传统服饰也随着经济的崛起而复兴。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前,汉服,不仅仅是件衣服,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需要给世界展示什么”的大门。一、展示有尊严的中国人作为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汉服是汉民族的皮肤,认识并穿回自己的民族服装是每一个有民族尊严、有文化归属感的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二、展示独特而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汉族的社会生活习俗与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沉淀为各种传统节日,节义中深厚而绚灿的文化内涵是过节的意义所在,不应该沦落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等食品倾销节的境地。三、展示中国人一生对礼仪之邦的含义注释。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反映了我们道德行为规范与世俗生活完美结合的各种典章礼制。“礼仪”二字,不应该弱化为简单“礼貌”的肤浅认识。

综上所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以汉服为钥匙我们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创新、重建我们的精神面貌,重组成一套完整的可惠泽后世的文化体系,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由内而外统一且独特的民族质感是汉服复兴的核心价值所在。

汉服同袍

汉服同袍——亦称同袍。一群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国籍、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的汉服复兴志愿者的简称。旧时作为同朝为官或在同一军队工作的人互称,现在是致力于汉服复兴的人们用于相互之间的称呼,意喻“志同道合者”,表明人们为共同实现汉服复兴这一理想而努力的决心。

温馨提醒

1.穿着汉服不可披头散发,也并非一定要把发型弄得多复杂,最简单不过扎一个清爽的马尾,而且短发亦可穿汉服。

2.汉服日常化并非难事,不必强求绣花鞋、布袋包。可把汉服整套穿出去也可以分开单件与日常衣服搭配,但是请根据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日子穿什么样的衣服,做到起码正常、舒适、顺眼的搭配。逛街、上课、吃饭、旅游等普通活动建议穿汉服常服出门,像曲裾等礼服就没必要穿出去了,礼服应该适用于某些更为隆重的场合。

女生着汉服鞋子首选绣花鞋,亦可搭配古风手绘布鞋、小白鞋、不花哨的小皮鞋和靴子等 。男生可穿普通布鞋、布靴。但是无论男女,切忌穿运动鞋、球鞋、高跟鞋。

转自长风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