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至西晋,中原地区始终处在汉民族政权下在服饰上基本承袭秦汉制度。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传统的中原汉族政权退居长江以南这时的中国服饰南北大相径庭。南方的汉族政权的衣冠服制在遵循了秦汉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汉族男子服饰以头戴冠,身穿袍腰系配饰为正服按照场合、身份、等级的不同有所区别。

所谓“衣冠形制”,起到标识着身份地位的重要作用。魏晋天子戴通天冠,皇子戴远游冠,文官戴梁冠,武官戴武冠,此外还有法冠、高山冠等,对应不同的官员等级所服用。袍是统称一般的长衣。下配裤与裙,南朝的天子百官多用绛纱袍。

配饰在形式上延续了前朝,但意义上有所改变,以代表性的佩剑来说,剑本是汉制中重要的配饰,到了魏晋变为用剑形物替代真正的剑,用玉、金银、玳瑁蚌壳等材质区分等级。佩剑原本的实用功能渐渐消泯代之以礼仪和审美而存在。

除正服外,官员日常及百姓喜欢头戴帖、巾、帻、帽等这些多为各种织物制作轻便且舒适。衣着上有衫、袄、裙、裤宋代的男子常服半袖,在魏晋已经岀现,乱世中,名教礼法拘束较少,文人名士多以奇装异服,来彰显自身精神情操和对传统道德的不屑,在他们的带领下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反而成了比较普遍的潮流。

南朝女子服饰以裢衣和蚕衣为正服。裢衣的形制似深衣,式样上有明显不同,腰部收紧,下摆增大衣襟缠绕的层数增加以突出女子的纤腰,且在衣襟层尋间在服装底部会出现形如刀圭的尖角。裢衣既是命妇的礼服也是普通女子的嫁衣。蚕衣是祭祀蚕神时的衣服采用深衣制佩戴印绶,也可作为命妇朝

南朝女子常服多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子。南朝的襦、衫有宽大的也有窄狭的,但无论竞窄均少用小袖多在臂弯处就变的宽大。南方天气温暖潮湿女子喜衣料轻薄衣袖和裙摆宽大又有纤腰盈盈一握,衬出飘飘欲仙的身姿。自司马氏偏安长江以南之后北方的鲜卑、匈奴、羯、氐、羌等胡族纷纷入主中原这些马背民族在服饰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入主中原后,自然而然的与当地的农耕文明相互影响交融,此时的北朝服饰可归为三类,一是游牧民族的民族服式,二是游牧民族混合了中原汉族服饰后的服式,三是留居未迁徙南方的中原汉族的服式。

游牧民族人数少入主中原后也难以靠本族人来控制汉族,且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水平远高于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所以对汉族认同、学习和融合是统治阶层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北朝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风俗为汉制之后胡人原本的民族服饰逐渐的消失或与汉服相融合现今可以从文献和图片中了解到其原有服饰的一些特点。

其次北朝的袍服较贴身,多小袖窄袍下身也多穿窄口裤这是马上民族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北朝的袍服和汉族服饰的最大区别在衣襟上。汉族以右为尊衣襟是右衽,胡人则相反为左衽,便于骑马时以右手单手控马,左手探入衣襟取物。

以上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形制基本介绍了,这个时期可谓是融合南北的服饰,为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