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喜欢汉服,却又不知道自己该穿什么样汉服的男士一样,笔者在困惑之余开始搜集有关男装汉服的基本知识,以下是本人从若干资料中整理出的一个大概,希望对同为我这样的小白有所帮助,错误或疏漏的地方,还请各位大咖批评指正。

【概述】

男子汉服基本标准。汉服男装一般需袖长过指尖,身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不宜袖长,衣长过短。尺寸以宽大合身为宜,不宜过于收束局促。汉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缝,一般也要求有接袖接袖。

男子汉服分类。作为业界共识,男子汉服形制主要分为三大类:

1、衣裳类(上衣下裳)。玄端、短打、半臂

2、深衣制(衣裳连属)。袍服:曲裾袍、直裾袍;深衣:朱子深衣

3、通裁类.。圆领袍∶ 唐圆领、宋圆领、明圆领;直身、直裰、道袍、襦衫、大氅、曳撒等。

以下是男士汉服的主要类型:

一、衣裳类

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约出现于商朝。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图为常服衣裳)

1. 冕服(男子最高礼服)

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服用的礼服。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

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汉服男装款式:冕服)

2. 玄端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退朝后着装)。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玄端。

玄端上衣纯用黑色,不加缘边。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

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

玄端为男子服饰,女子不可穿。

(玄端礼服)

深衣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见下图:

3. 短(shù)打

这里的“短”不是长短的意思。“短”-“竖”-“裋”三字同音,都读作“shù”。“短”通“裋”,“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又称裋褐。

裋褐为上衣下裤的形制,上衣为交领衣,长度一般在臀部,裤为直筒裤。此款本为男装,适用于居家劳动,现代发展为男女通用。

4. 半臂

短半臂:男装短半臂在现代一般作为汉元素穿着(前图)。

长半臂:此款形制暂无文物佐证,不确定历史上存在与否。图为现代商家制作(后图)。

二、深衣制(衣裳连属制)

深衣即把衣、裳连在一起,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

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亦称“袍服”。

广义深衣与狭义深衣之关系图解:

1. 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曲裾以绕襟的周数分为单绕、双绕、三绕。以衣长的长短分为长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带围腰,细带结系(关于曲裾是否有宽腰带、是否有宽腰带+细腰带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此不做讨论。

曲裾出现,与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曲裾男女皆可穿着。

现代商家一般有三种做法,一种为宽腰带加细长腰带,称为腰封;一种为较窄的宽腰带,用小系带系住;一种为较宽的长系带,直接系于腰间)。

2. 直裾袍

直裾是华夏服饰文化体系中深衣的一种,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这是因为古代的裤子都没有裤裆,只有两条裤腿穿到膝盖位置,上面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没有裤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面的衣服遮挡,裤子就会露出来,在当时被视为礼节的禁忌。所以外要穿着曲裾。

以后,随着服饰的改进及服饰制度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有所改变,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在先秦及西汉前期较为盛行的绕襟曲裾因其穿着繁琐逐渐被直裾替代。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

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老版三国演义桃园三兄弟穿的一水直裾,最右的大爷穿的是分身衣裳的一种:襦裙.)

3. 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指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所著《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是朱熹对《礼记》深衣篇所记载的的深衣的自我认识和研究的产物。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需要尤其指出的是,有不少制作汉服的商家将所有白底黑缘的深衣都谓之“朱子深衣”是错误的。历史上有多位经学家都对深衣做出了自己的考证,不能将其他人的作品笼统的冠名为朱子深衣。

(平铺示意图)

4. 三重衣

汉代曾记载多重衣的穿法。“三重衣”此词并不见于史籍,“三”字自古就是虚指,“三”通“多”,三重衣就是多重衣,就是把衣服穿很多层,领口、袖口露出层层叠叠的效果。

现代汉服三重衣一般指中衣裙(裤)、襦裙、曲裾,或中衣裙(裤)、中单、直裾的穿法。要求外层衣袖短于内层,外层衣领浅于内层,显出重叠效果。

三、通裁类

通裁类是指上下衣之间无接缝,通体直裁的一类形制。

1. 圆领袍

圆领袍,亦称团领、盘领。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男女皆可穿着。

圆领袍最初为直袖或者箭袖,并且作为常服穿着。到了宋明,则发展成为了礼服,官员也穿着较多,形制也发展成了大袖。除此之外,文人在宋明时期多着白色黑边的圆领襕衫。此款形制为不开胯,并下摆横加一梁,以示对祖制的尊崇。

圆领袍的领型分为四种,无领,微立领,宽领,立领。

(1)唐圆领:一般为无领或微立领,领口较紧窄(后期领口逐渐放大),在领侧及乳下有布扣,前襟呈直线形,两侧开衩,衣身较短,窄袖。

穿着时内穿中衣、质地较硬挺的半臂,系腰带,下穿裤、靴。

(图为根据资料复原)

另:唐圆领有翻领穿法

(2)宋圆领:立领宽领皆有,比初唐时领口大,微露中衣,衣身放宽变长,前襟不再是直线形,而是斜至身侧,同样用布扣,两侧开衩,袖口宽窄皆有,仍是直袖,有腰带。

图中人物为宋,作者是明人

(3)明圆领:多为宽领,衣身宽大,领口用扣,衣襟用系带,袖子多为琵琶袖,两侧不开衩有暗摆。

(现代商家制作)

2. 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应用于各种日常场合。其区别在于:

直裰,两侧开衩无衣摆,行动时能露出里面的裤子;

直身,有衣摆遮挡,但衣摆缝在外,能看出衣摆;

道袍,衣摆缝在内,即暗摆。

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到明代发生变化。道袍在汉服体系中指汉服的一个款式,并非道士袍。

(图为明代道袍传世实物)

(现代商家制作)

3. 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

(图为明代文物)

至明代,圆领(盘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

(图为商家制作)

4. 大氅

又称氅衣,鹤氅。只男性穿着,对襟大袖,不开衩,衣襟不合拢,系带或不系带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着。大氅属于罩衫,原则上只配衣裳穿着,现代常用来搭配直裾、道袍之类,属于一种演变。

(图为商家制作)

5.曳撒(yì sǎn)

一说源自蒙古礼服,又一说源自古代戎装。明朝士大夫喜穿。后期作为内廷侍卫服饰使用。其形制为窄袖或琵琶袖,衣身长短皆有,前分裁后通裁,前面腰以下打马面褶。

(图为商家制作)

5. 褡护

明代的褡护是一种半袖有摆在外的服饰,前后皆通裁。明代官员服饰系统中有褡护。其名源自元代,形制本于何处,暂无考证。

(图为商家制作)

6. 贴里

形制与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据此应属上衣下裳制。

贴里不但是明代内官常用款式,也为外廷官员常用。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贴里也广泛作为常服。明代士人通常将贴里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

(明代实物)

——————————————————————

附:男士钟爱”飞鱼服“

说到”曳撒“,就必须提到明朝著名的机构“锦衣卫”的官服:“飞鱼服”。

明代的锦衣卫有两个特征:手持绣春刀,身穿飞鱼服。

(孔府旧藏香色飞鱼服)

什么是飞鱼?头部似龙,两足四爪,带双翼,鱼尾,有一对腹鳍的飞鱼形象。

(飞鱼造型细节)

飞鱼服是明代锦衣卫所穿官服,形制为曳撒,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赐服。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穿着飞鱼服。

(电影《绣春刀》)

(古画中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的锦衣卫侍卫)

点击播放 GIF 0.0M

(行动便利的飞鱼服)

明中期公务员制服的视觉识别体系缺少把控,有的人专门把飞鱼服穿得像蟒袍,后来出现了蟒形飞鱼,外形和蟒非常相似,四足,无翼,仅尾部保留鱼尾特征。

而蟒纹和龙纹的区别在于龙五爪,蟒四爪。于是朝廷严厉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华之风又起,逐渐背离了中期简洁大方的审美。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士抨击曳撒乃胡人装束,有云:“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仪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冠服、礼仪具有定式。圣子神孙、文臣武士万世所当遵守,奚可以一时之便,而更恒久之制乎?”

可见不少人对曳撒这一源于蒙元的服饰相当鄙视,而以中国者自居,认为中原传统的礼仪之风、衣冠之美,应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条。

(身着曳撒的明朝官员)

曳撒虽然最初为胡服,但经由汉人穿着最终融入汉人文化,如琵琶袖、飞鱼纹、中缝等内容早已汉化。

华夏衣冠吸取异族装束服饰之优,改良华夏服饰之劣之举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便一直持续著。文化的互相交流,有容乃大,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蓬勃生机。

以下为现代复原飞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