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学习|汉服形制之朝代篇①

之前按照汉服的基本款式向大家初步介绍了汉服的形制,今天我将以朝代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向大家介绍汉服的形制,使大家对每一个朝代兴起的形制以及盛行的形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话不多说,请直接往下看吧。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汉服的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主要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为了便于活动,腰身和衣袖的设计基本为紧窄的样式,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指左边衣襟压在右边衣襟的上面,左衽是死者的穿着)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右衽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西周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饰自然也不例外,服装制度成为了立政的基础之一,是每个人所处阶级的标志。而其中对后世的贡献和影响最大的就是冠服制度。

周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商代的服制,礼服制度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在样式上比商代较为宽松,衣裳上开始有章纹,衣领依旧为交领右衽,多作矩式曲折而下;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开始出现大袖、祛袂款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还在腰上挂有玉制饰物。

西周贵族的服饰

此图有说是西周服饰也有说是东周服饰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东周时期的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大袖只用于礼服中。整体趋向于精美化发展,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诞生了汉服的另一种重要形制——深衣制。深衣是把衣、裳连在了一起,上下缝合。深衣延续了交领右衽的特点,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初期深衣的袖子多是直筒祛,后来逐渐形成外观类似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成为了深衣的定制,裙开始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由于纺织和染色技术的发展,汉服上开始出现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朝时期的民间常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深衣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下裳较之前朝日趋变宽大,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子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秦汉时代,开始将阴阳五行思想融入进服色思想中,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汉朝在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同周制一样,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区分,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组玉敝膝等也不变,只是比周制更等级化、细节化、丰富化而已,款式基本还是采用周制。西汉时期女子深衣有直裾与曲裾两种,曲裾深衣剪裁不同于战国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积增大,而且与领、袖、襟缘一同作斜幅缝纫(绕衿裙)。男子深衣外衣领口展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便于活动,后襟自膝弯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准精美,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桶衣着较为典型)

其实,直裾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只是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因为古代的裤子都是无裆裤,所以需要穿着曲裾深衣。后来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在深衣盛行的汉朝并不存在上襦下裙,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上衣短小,一般标准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宽大。后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良,因此成为了汉服体系中的第三个款式——襦裙制。不同于上衣下裳,襦裙多是套装,颜色和花纹是配套的而不是随意搭配的。

襦裙

因为历来服饰的基础并没有改变,大体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些服饰的图片会适用于两个相连接的朝代,很难说具体是属于哪一个朝代的,这个总体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中国的历史悠长,朝代也很多,这次就先说到西汉啦,我们下次再接着介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