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妆,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

汉服,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又分为礼服和常服,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

另外还有戎装,是武官武士在打仗时穿的,由于它自成体系,而又和汉服复兴关系不大,所以,在此暂不讨论。

首先,说明一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历代汉服,与现在电视上的相比:

一、颜色搭配上,清雅简洁大方。颜色常用的就那么几种,没电视剧中那般华丽艳俗(主要是明代汉服风格)

二、在花纹纹饰上,真正的汉服,有一套规制,有固定的纹样,且每种纹样都有意义(尤其是汉代),没有电视剧中那么杂乱无章。

三、电视剧中的很多款式,历史上真实的历代汉服,并不存在。比如:高耸的欧式立领等。

四、虽然历代汉服表面给人感觉,好象很复杂,但其实每件衣服都能归在以下几大类里。看上去复杂,有时只是几种衣衫相互搭配得较丰富而已,但源头其实是不变的。就好象一种公式,好几种解法。

而电视剧中的汉服,不仅杂乱,而且连起码的几大要素都没沾上边,因此只能让人越看越糊涂,越觉得复杂。

其实,关键是现在中国大部分的汉族人,没有“我们也有民族服装这一概念”,所以肆无忌惮的乱设计异想天开。

要成为民族服装,必须要有体系,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其实历史上的汉服,是很成体系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枝节上改改没什么,如果连最基本的服制都背离的话,那就不是汉服了。

常服

核心:右衽、广袖

分为四大类:裙裳式、深衣式、长衫式、褙子式

其实这四大类,在样式上基本没什么区别,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通的。分类只不过是由于少许穿法上、部分结构上,有些不同。这几种风格,兴盛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广泛,且是汉服的最基本的主要样式,是汉服的基础、源头,很多后来的新式样,皆出于此的缘故,故分之。

一、裙裳式:(汉服的源头)

关键词:上下两截分开。上面为衣,下面为裳,不同颜色花样。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源于此。

组成部分:

白色内衫、到腰部的右衽或对襟上衣;

白色衬裙、长到膝盖的帷裳、盖到脚面的宽裙(裙可有皱折)、腰带,绶带。

穿着方式:

将内衫与上衣穿好后,掖到合围的衬裙里面,系上腰带。帷裳与裙的穿法同。

一切穿好后,系上最后的腰带,再在腰带的正中间挂上绶带。一般来说,裙的缝隙处,是在后面。

裙的组成部分:

A 裙腰:裙的头端。也可以和裙身颜色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不一样时,多为白色。明代的裙腰,多为白色松紧带。)也可以没有裙腰。

B 裙身帷裳分类:A 直裾

B 曲裾

C 皱折式(即像折扇那样的感觉,当然那是布料,没那么夸张)

D 燕尾式(形状如同燕子的尾巴,就和我们看到踏歌女子舞蹈服的裙一样,兴于魏晋南北朝,只限于女子)

第一种最常见。

裙裳上的其他装饰:

一般都是玉佩。在周礼盛行时期,士大夫缺少玉佩被视为衣冠不整的失礼行为,而且不同的人该佩带什么样的玉佩,都有详细复杂的讲究。不过,一般都是挂在腰带的左右侧。

其次是结带,后期只是装饰性作用,多为女子所用。

总结:

最开始的裙裳,不限男女,男女都是穿一样的,后来男子着裙裳逐渐被长衫袍褂所代替,只在礼仪祭祀中才穿,是汉服中作为礼服必不可少的一种。

常服中,裙裳制发展到后来,逐渐只在女性中。东汉开始,女子的汉服,从连体深衣,重新回归到上衣下裳制。

隋唐时常说的襦裙装,上襦下裙,也是裙裳装的一种,只不过上襦稍短些、裙稍长些而已(襦,其实就是上衣,只不过一种短上衣),也是上衣掖在裙里面,只不过将裙腰提高到了胸下或腋下。到了明代,又一次恢复到了原始的那种正统裙裳样式。

分辨裙裳装,主要看下身是否为裙子。只要是上下两截分开的,都可算裙裳制,没有必要区分得更加详细。

二、深衣式

关键词:深衣按大类分,其实也可算做是裙裳的一种,因为它下面配的也是裙。但由于上衣很长,且不是掖在裙子里面,而是散落在外,又有曲裾这种独特的样式,故曰深衣。(深衣分直裾、曲裾两种。但直裾除掉下面的裙的话,其实和后来男子穿的长衫没什么太大区别,因此只说曲裾)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以下的曲裾上衣、盖到脚面的宽裙、腰带

穿着方式:见马王堆考古。交领将衣绕腿缠裹住,然后再将衣角上提到腰部,系上腰带。

总结:深衣也是男女没什么区别,汉代男女都穿一样的深衣。不过可能男子穿直裾,女子穿曲裾效果更好些(因为曲裾更显女孩子身材)

三、长衫式

关键词:右衽交领的袍褂,只是将上衣变长盖到脚面而已,说白了就是长式上衣。

组成部分:白色内衫、白色衬裙、盖到脚面的右衽或圆领上衣、腰带

穿着方式:白色内衫、衬裙先以裙裳装的穿法穿好,然后再穿上长衫。

总结:长衫可系腰带,也可不系。后来成为男子常服,下面不再配裙子,或是长裤,或是绑腿的长袜。

四、禙子式

关键词:对领、稍短、左右两面开衩。有些妇女的背子甚至开衩到腋下,而且和长衫不同的是,它一般不配腰带,因为其本来就是以超级休闲舒适为主的。

组成部分:长到膝盖的对襟上衣、长裤或宽裙。

总结:禙子男女有区别,男着长裤,女着宽裙。

不管这几类如何变化,有几个特征是一直贯穿始终的。

一、领子:

1、右衽,又叫交领。

关键词:汉服最原始、最明显的标志。右衽的穿法,是汉服的核心,其他配件及穿着方式,可以说都是围绕此展开的。

穿着方式:穿上后,左领在上、右领在下,左领压住右领,使左右两边的衣襟形成交叉状。到腰部后,将左衣襟下面的连着的带子,与右腰侧连着的衣带,系在一起打上结。之所以称为交领,是因为左右衣领交叠后,成X状(衣料透明),而衣料不透明的情况下,呈y状。

2、对领

关键词:虽然因其他少数民族因素而兴起,但到了宋明时期,也逐渐成为主流。

对领不同于右衽与圆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衣领。因为它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历史上,对领女子用的时候较多。

穿着方式:直接将左右衣领上的衣带系在一起打成结,或不打结。

分类:

a、直接一条直线开到上衣的末端,呈II状。衣带的部位,上、中、下端皆可。一般是在中端,因为这样系的稳固。

b、衣领开到胸部,在衣领末端系带,余下部分自然散开,呈Y字状,衣带处在“两条线汇成一条线的地方”,多用于禙子。

3、圆领

关键词:多用于礼服,且男子用得多。

穿着方式:左边部分在上、右边部分在下,到右肩上。然后将右领处的带子,与左领上的带子系在一起打结。

二、袖子

1、广袖:

汉服大袖,呈半弧形,有些收袖口。与日本和服的长方条袖子,有很大区别,显得圆润优美,是汉服最原始的袖子之一。

汉代时收袖口,收袖口的这部分,一般和衣缘同颜色。后来,这种收袖口,越来越窄,只容手伸出来,而下面则更加圆弧。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受玄学思想文化的影响,为了显出飘逸洒脱的本性,取消了收袖口,又恢复了开口广袖。

2、箭袖:

又叫胡袖,是从胡服来的。是很窄的袖子,和现代差不多。因上端较宽,下端较窄,所以称为箭袖。

3、坎袖:相对广袖而言的窄袖。一般情况下,对领的上衣坎袖较多,右衽与圆领的上衣,很少有坎袖的。

三、衣缘

关键词:衣缘就是衣的缘边。衣缘,是汉服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区分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的重要特征。

汉服的衣缘,颜色纹饰,和衣身的颜色不一样,而且较宽,这一点与日本和服区别很大。而韩国韩服的衣缘,则多沿用明代汉服的白色义领,且经过改动,窄小很多,或有在上绣花纹的。

衣缘分类(按性别):

a、男子主要是单一的颜色,多为棕黑、青、灰这样凝重扎实的深色调,少用亮色、花色、浅色,明代特殊,是白色。

b、女子可有各种图案或刺绣等,如果是单一颜色的话,则多用鲜艳的颜色。

四、罩衫

关键词:类似风衣披风的功能。一般不系,只是胳膊穿进袖子里,披在身上即可。

分类:

a 广袖

b 无袖

c 拖地

d 只到膝盖

解读唐代所谓的“胡风”

唐代真正的胡服,是翻领、翻袖(类似满族的马蹄袖),这些风格,没有融到唐代及以后的汉服中。可见,唐代着“胡装”,只是一阵流行风而已。从出土文物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胡服,主要流行于皇室贵族等上层阶级,村夫田翁,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秦汉服式。唐代的主流服饰,还是汉服,只不过吸收了一些胡服风格。

初唐女装:裙裳装。也是裙子包住上衣,上衣有右衽交领,还有鸡心领、圆领。原先系在腰部的裙子提升到了胸部下面,因此看上去裙子变的肥大。

中唐、盛唐女装:武周时代,为半臂短上衣,齐胸长襦裙,披帛。开元时,贵族女子不穿上衣或内衫,直接穿提高到腋下的诃子(原为内衣,但这时期,却由于这种流行的穿法,变得和裙子连在一起而成为连衣裙,也称为襕裙,类似现代抹胸长裙),外面套上宽大的罩衫,不系带。

晚唐女装:窄袖,直领,齐胸襦裙,也是裙子包住上衣。

唐代男子装:前期是圆领长衫,和后代的正统围合式长衫比,那时长衫的袍褂特征更明显,两边开衩很高,这和唐人爱好打马球,并对外战争频频有关。

结尾说明:

历代汉服细节上的一些小变化,还是很多的。比如,半臂、披帛、曲领、直领、圆领、鸡心领、坎肩、云肩等的出现,不一一列举,这些小细节不是最重要的。另外,明代庶民的穿着色调,其实和朝鲜差不多,以浅色谈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