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对襟襦裙是哪个朝代的汉服形制和褙子有什么区别?

汉服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
 
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襦裙兴盛于唐代,其多变的风格与绚丽的纹样令人惊叹。到了元明时代,襦裙逐渐不再流行了。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明代多见琵琶袖。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字母y形。(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方向不可以相反)。
 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
 
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魏晋时期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
 
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隋代,上襦又时兴小袖。
 
唐代初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遝。
 
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对襟襦裙是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直领,衣襟呈对称状,故称对襟襦裙。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始创于秦。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很少外穿。
 
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
 

 
褙子区别于对襟上襦褙子长度在臀部至小腿之间,从腋下到腰部开始开叉。
 
对襟上襦通常最长到臀部,不开叉或开叉到腰。
 
那么问题来了,长度到臀部又开叉的到底是对襟上襦还是短褙子呢?
 
古人穿衣忌讳“平分秋色”,即上下身一样长。
 
因此作为上衣的对襟上襦只能穿在裙内,而作为外衣的褙子只能穿在裙外。
 
话是这么说,如果褙子穿在裙子里了,也看不出来。
 
襦裙大多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话是这么说,但是我还是不太赞成执着形制。
 
衣服就是衣服,首先得好看。
 
其实从古至今汉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