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汉服,持续了3000多年的流行风

文 | 沐七琪

未能上台的汉服模特,当场崩溃。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她们的难过与不甘,但凭心而论,穿着汉服的她们真的很美,即使没有舞台,也依旧耀眼夺目。

汉服为何突然火起来了?

就中国汉服市场销售额数据预测显示,在2018年,汉服消费规模已突破了10亿元,到了2020年,其预测的销售数额达将到将达16.9亿元。

这些预测数据表明,汉服在近两年确实是火了,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不少年轻消费者纷纷选择汉服作为日常生活的穿搭服饰。虽然就目前着汉服出街达不到遍地可见,但人们早已不再用稀奇的眼光去看待汉服着装的人群。

由此可见,汉服文化的魅力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最大的,而这种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便在汉服服饰的设计之中。

缝在衣服中的“深意”

深衣,是汉服中非常典型的款式代表。

主要有两种式样,曲裾和直裾,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

笔者最初见到的深衣是在2010年播出影视剧《美人心计》中,虽已过10年,但依然忘不了曲裾深衣下呈现的一个个雍容典雅的人物。

深衣因精细到厘米的设计理念,令它即便拥蔽全身,也可体现着装者大气、儒雅的衣品。

这样的设计理念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例如:

短不能露出脚背,长不能拖地;腰围的宽度是深衣下缉的一半;衣服要运肘自如;袖子出手部分的长度,以反折过来刚好到肘为合度……

深衣的每个细节制作都需“严丝合缝”,而这些规则的背后,还有着另一层含义:即体现着天人合一、公平正直、权衡有度、以礼治国的理念:

深衣的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需用布12幅,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上衣用布4幅,象征一年4季;

袖根宽大,袖口处收拢,象征着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

深衣的袖口、交领、背缝、衣服下端的边,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五种工具,意在穿衣者做事要恪守准则,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将天人合一与恪守准则等深意,融于一件衣服中,可见古人设计之巧、用心之深。

此外,值得注意的细节还有深衣衣边色彩的选择:

深衣衣边用色注意

1、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则深衣选用花纹的边;2、如果父母健在,则深衣用青色的边;3、若丧父,深衣则镶白色的边。

深衣对衣边色彩的规定与《礼记·曲礼》“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一脉相承。

回想当初,深衣的设计初衷,应是出于当时社会、生活所需,却没想到这一制度却成为了后世服饰的核心,且一穿就是3000多年,是非常经典的传承。那除了深衣外,还有着哪些同样被经典传承的汉服款式呢?

三大基础汉服款式

除深衣外,还有三大经典类汉服款式。

这第一类,便是衣裳制。

1、衣裳制

衣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制。“裳”指裙子,“衣裳”一词也是源于这里。

衣裳制的汉服有个特点:“衣正色,裳间色”。

什么意思?

好比“天玄地黄”: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上衣要用纯色;地则是浑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要用相间的颜色,如汉服中最高级别的礼服——冕服。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6种,主要以冕冠上“旒”(liú)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xūn)裳。

天子的冕服更是讲究,上衣下裳取之于乾坤,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

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如今,不少影视剧开始对冕服进行了一定“改良”,改良后的版本引起了颇多争议,比如古装剧《三国》中天子冕服存在的问题。

先说说老版《三国》的问题(上图左侧)即颜色不对,下裳应为红色。而高希希这般新《三国》中,问题便更明显了,不符合汉服形制:没有交领,里面的衣服也并非右衽。

可以理解如今诸多影视剧的造型设计欲追求视觉效果,但前提还是要遵循历史发展,设计师在了解汉服基本特征: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后,还可以深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帝王冕服的细微差别,以便更好的发挥、创作。

比起衣裳制汉服的端庄严肃,第二类袍服制的汉服便显得“接地气”多了。

2、袍服制

袍服制创于隋唐,即用一块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间没有接缝,堪称是当时的一个创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那个时代而言,袍服制的款式太实用了。

当然,袍服也有很多细分类别,比如圆领袍、褙子、长衫、直裰等都属于这一类。除了实用的袍服制被广为人们选择外,襦裙制的汉服也同样深受女性青睐。

3、襦裙制

从2000年的《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少女太平的衣服,颜色淡雅为主,给人以轻盈飘逸之感,尽显少女的俏皮之感。

再到《武媚娘传奇》里武媚娘的齐胸襦裙,给人一种妩媚之感,标志着女子的打扮越来越开放,女性的服饰也可以俏皮可爱。

至此,加上深衣,汉服的四大款式便总结完毕了。

总结来说衣裳制是基础,深衣制是其发展,袍服制其实就是把上衣加长,而襦裙制则是把上衣缩短,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种变形。

四款汉服除了各具魅力外,吸引汉服爱好者们的还有它存于几千年传统文化背后的手工技艺。

藏在汉服中的传统手工技艺

汉服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大到服饰纹路的绣法、小到发饰步摇的拿捏……均承载着千年的染织绣等杰出传统工艺和美学。

汉服服饰技艺:苏绣

苏绣技法在汉服的制作中随处可见,披帛、内衬、香囊等服饰或饰品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汉服头饰技艺:花丝镶嵌

罗步轻挪泠泠响,轻摇漫步碎玲珑

不光如此,汉服的发饰也是不容无视的细节之一。

汉服发饰常使用花丝镶嵌这项手工技艺。花丝镶嵌顾名思义是花丝工艺与镶嵌工艺的结合,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制成。每制作一件成品都需要花丝匠人长年累月的专注才能实现。也因如此,高级工艺匠人极难培养。

汉服配饰技艺:缂丝织造

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此外,汉服的搭配,少不了团扇的打底。一方面能用它躲避灰尘,另一方面可用其纳凉。

团扇所用的缂丝工艺,不同于刺绣那般浮在底料之上,它的成品没有底料和图案的分割,整幅作品浑然天成。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且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其价值非常高。

除了上述3种工艺外,汉服的制作还融合了蚕丝织造技艺、绢花制作技艺、棉纺织等诸多传统手工技艺,从面料到配饰处处显示匠人匠心。

至此,我们对汉服的制作又有了新的认知:

上衣下裳的设计,

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启示;

手工技艺的融合,

传递了匠人匠心的创新精神;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汉服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在兼容并蓄各种服饰元素与技艺的同时,不断传递其特有的深意启示与匠心精神。

在这一进程中,汉服的概念已不再是仅有着统一形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存在,而是蕴藏着更深厚内涵且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载体,这种符号式的传播,加速了汉服文化的传承,并以流行的方式延续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