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期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复古的罗囊的制作哦~全程高大上,希望心灵手巧的同袍们喜欢~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建寺、建塔的历史极为悠久,屡经毁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2月至2010年底,为配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考古发掘。考古队于2007年11月在遗址北区中轴线上发现了一座塔基(编号 TJ1),并在塔基中心发现一个开口为圆形的地宫(编号 DG1)。 自2008年初开始,考古队陆续对上述遗迹进行发掘,就地宫而言,由于出土了“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和大量文字材料,其时代与性质较为清楚,它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从地宫中不仅发掘出“佛顶真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大量北宋时期珍贵的佛教文物。 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保存较好的丝织品文物,其中包括几件香囊。

这次试做的香囊款式,文物编号为DG1:36.其描述和图片摘取自简报如下:

令我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图片所示,其囊体不是我们一般常见的平面的两块布片前后缝合或者一块布片围合成筒状之类,而很明显其布片接缝是螺旋状的!囊口呈现柿蔕形。从底部来看,和囊体布片是连续的,但其接缝又和囊体相反。很明显,初步可以推断,这个香囊是由几片长方形布片拼接而成,从囊口成柿蔕形来看,应是四片。布片缝合为斜卷针。囊口上的结子,经过放大,能辨识结体的只有右一,可推断出结体由两个酢浆草结构成,双耳两两勾连,是目前我所见的最早的酢浆草结文物。

经过以上分析,香囊的大致结构就能确定,并经过草稿绘图和纸样试验后,昨晚开始了制作。于文物不同,我的试验是在文物基础上,自己规划了每个布片的大小(因为不接触文物的话,做到1:1复原也是很困难的,很多关键数据和细节简报内未提及),所以本次制作,也仅针对其结构构成而言。

根据制作过程中布片摆放和最终呈现效果,我将此香囊取名为“万花囊”。(具体来源在下面文字中有提及,不是文物自铭哈~)

1、首先准备四块面料和四块里子,尺寸都同样为8*20cm(包含了每边1cm的缝份)。

2、将每对面料和里子四周缝合,留返口。

3、从返口处将布片翻到正面,缝合返口,并熨烫平整。

4、将四块面料按照下面的方式摆放,并用斜卷针先缝合红圈内的部分,再缝合蓝圈内的部分。因为其摆放成的图案近似卍字,所以万花囊取名中的万字便从中而来。

缝合方式如图:如果要接近文物,针脚可以放在布片正面。

5、翻到正面,压平整布片。

6、缝合囊体。如下图所示,相邻两边用斜卷针缝合,其他几条边也如此。

7、囊体缝合完成效果如图。

8、在囊口凹陷处如图做拉线襻,为穿挂结子和抽绳做准备。

9、翻到正面整理好。

10、如图所示穿上抽绳和结子(抽绳是文物上没有的),结子需先穿过线襻,然后再编,具体编结方式可网络搜索“酢浆草”结即可,是很基本的、简单的结艺。

11、我还尝试把囊口的布片翻下来,这样会更像一朵花的样子~~(万花囊的花字就从这里来了)

完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