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服在各大高校中流行,许许多多的汉服美照也刷新了各大自媒体平台,但我们真的了解汉服吗?汉服在中国传承了许多年,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又短暂的消失了,因此我们并没有对它更深入更具体的有所了解,那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汉服的主要类型吧!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并且还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归类,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深衣”制(上衣下裳缝在一起)

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所谓“深衣”,是将上衣和下裳从腰部连接起来缝合,称为一种长袍的样式。因为这种衣服很长,且交衽,可以很好的遮盖身体,把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使人显得仪容端整,被视为德性高尚,礼仪有嘉,故而称之为“被(pī)体深邃”,谓之“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这种形制出现之后,由于其美观大方且深具实用性,所以上至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下至东西两汉至魏晋,一直都是人们日常普遍穿用的服饰。

二、“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

这类服饰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太上老君清静经》有云:“夫鸿蒙分判,阴阳始列,轻清上浮者为天,其质阳也;重浊下凝者为地,其质阴也。说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三、“襦裙”制(襦,为短衣)

襦裙的话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襦裙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不同时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劳动。

四、总结

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礼服,袍服(即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的常服,传统深衣有三大讲究。一为“交领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为向右掩。二为“褒衣宽袖”,汉服的衣服都宽松,且袖子宽大,长过手臂。三为“系带隐扣”,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依着如此特性,古人在身着汉服时,走起路来自然会潇洒飘逸,轻挥衣袖,便带起一阵清风。

中华上下泱泱五千年,出现过的文明遗迹数不胜数,而汉服,只是其中的一个,它幸运的被现在的我们所接受,而不是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永远的成为了过去的遗物,被我们所缅怀的对象。同时也愿更多的古代文化遗产被世人所复兴,所传承!

暂无匹配,请看看其他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