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是汉文化运动当中的衣冠复兴,其汉文化运动所包括的有文化,历史、书籍、宗教、衣冠、等等。汉文化渗透中华上下5000 年。那么汉服汉文化运动到底指的什么? 运动起源:汉服运动的参与者认为汉服运动是公元21 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经济全球 化、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清政府统治前中国 汉族人服饰——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动。而最近 的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 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 仿效。另:汉服复兴其实300 年前就开始了,汉服被满清以凶残的手段灭掉之后,,汉人的汉 服情结始终存在,在清朝,因为有人因为私藏汉服而被全家抄斩,孙先生革命成功后,就有人提 出恢复汉服,但当时中国处于内处交困中,恢复汉服的愿望没有实现.. 辫子戏也是促使汉人 觉醒的一个很大诱因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加大,一些外国节日 走进我们的生活,大有取代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在年轻人的眼里要比我们的传 统节日中秋节和端午节重要的多,圣诞节的标识是圣诞老人,而我们的传统节日什么标识也 没有,如果每到我们传统的节日穿汉服,那样我们的传统节日会更有节日的气息。这样也是 一种文化的继承,有很多人抱怨说“现在过年也没有什么意思”我想原因与现在的生活条件有 关,过年和不过年没有什么区别 纵观世界各个民族,各有各的特色和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自 己的民族服饰,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而我们汉族,由于清朝的 100 左右的统治,把我们汉服元素和我们生活习俗与我们现代社会隔绝的无影无踪,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更替。汉人觉醒,希望在重要的节日穿,就像我们春节要放爆竹一样,把他作为习俗 传承下去,日本的和服,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少穿,只是在重大的节日展现。我们的汉服为什 么不能象他们或者我国的其他民族一样的继承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 的境地。2003 年10 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 民族服饰奖”的殊荣。2004 年的56 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 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等等种种原因,让汉人觉醒了,穿上自己的衣 服。学习自己的文化,拾起汉族的文明,汉文化运动复兴开始了。 汉服起落:历史传承时期:三皇五帝至明朝。依据史料记载,汉服乃汉民族人文始祖 黄帝所创制。史书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有确切实物起于殷商时期:河南安阳殷 墟妇好墓玉俑所着服装已具有汉服基本特征。以后历代直至明王朝,各朝都有自己的官方法 定服饰,形制各异。但都依据《周礼》而设计,保持汉服的基本特征不变,内在差异性小。 大灾难时期:满清王朝。女真人入关以后为了模糊其非正统统治地位,消减汉民族的民族 意识。又出于其文化浅薄的自卑感。强令推行“剃发易服”的民族歧视政策。迫于野蛮压力, 汉族人被迫行满族服饰,汉服在华夏长兴1000 多年之后消失。但汉族人民从没有忘记自己 的民族服饰,在满族服饰上坚持自己的服饰特点 各个历史发展史:(作者:汉家大唐霓裳) 商朝 商朝(前17 世纪初~前11 世纪)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 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 (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 ,用来遮蔽膝盖。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 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 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西周 西周(前11 世纪 前711年)以封建制度(封邦建国)立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 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 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 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 东周(春秋战国)战国素纱锦袍 春秋战国时期(前711 诞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样式——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 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 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 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朝 秦朝(前221 —前206年)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 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 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 汉朝(前206 220年)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 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 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 西汉绛紫绢单裙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 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 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 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 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 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 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 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 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 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湖南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 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 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 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 丝绸之路 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 传向四面八方。 魏晋南北朝汉服 北朝对襟绢衣 魏晋时期南北朝(220~580 年),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上自王公名士, 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 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 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 为一时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 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 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 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 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 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 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 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 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 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 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 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 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 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半臂 隋唐五代时期(581 年~960 。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 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 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 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 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 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 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 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 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 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 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 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 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 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 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 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 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 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 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 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 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 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 宋朝(960 年~1279 年)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 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 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 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 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南宋长衫 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 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 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 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 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 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 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 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 “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 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 穿直领对襟式。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宋代女 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明朝 明朝(1368 1644年)立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丢弃了蒙元少数民 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 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明代襦裙: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 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 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 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 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 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 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 环绶相似。 官吏公服: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 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 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 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以上服饰,与展脚 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官吏常服: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员戴乌纱帽、幞头, 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 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 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 特色的装束。 汉服衰败: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民族,从炎黄时期“垂衣而天下治”开始一直到明末清初。 三千多年里,中国的主体民族一直穿汉服。这期间经历了汉唐盛世,中国历史上最辉煌 的时期,后来汉服还传到日本和韩国,变成了和服和韩服,所以现在很多人把汉服误解为汉 朝的服装或者错认成和服,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呢?一。犹记崖山之战蒙古屠杀造成了 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 4500 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 以后,还不到700 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 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 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 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 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 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到清朝初 年,满清政府颁布剃发易服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强迫汉人换上满族的衣冠打扮, 民间掀起了巨大反抗,清政府用武力镇压,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剧,单是 在扬州就有80 万人被屠杀,较之南京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 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汉服终于在屠刀之下衰败消亡。 汉服复兴的必要性:(作者不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 是一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有着各自的民族特性。可是,发展到今 日时,我们最庞大的汉族文化到哪儿去了?曾经灿烂辉煌的汉族服饰到哪儿去 了?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已踪迹难寻。所以,我要说复兴汉服,唤醒族人的民族 危机感。 这个危机其实早在辽、宋、金、元就已经发生过,只不过那时的外族入侵者 最终均被强大的汉族所同化了。但到清朝时,族人却被彻底奴化。剃发易服加上 文字狱,导致大批有骨气的汉人英逝,仅有苟活着换了授之父母的发肤,甘自称 奴。直至清末,在社会制度的百年动荡下,人们又为了养生丧死无憾,渐渐扔掉 了发肤,至此,再难见汉服踪迹。真是国未亡而天下渐逝! 时至今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早已忘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只 知沉迷于大众传媒的影视作品中,无视历史。从早些年的《还珠格格》再到如今 的《宫》、《步步惊心》,长期错误的舆论引导,使人们的历史观遭到严重扭曲,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祖国未来的三观。加之外国文化的进入, 带来了新鲜空气,也招来了苍蝇蚊子,,扰乱视听,像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功 夫熊猫》、《花木兰》此类却被越俎代庖。更可悲的是,一年前,有一个女孩穿着 一套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就餐时,居然被误认为穿的是和服,在一群大学 生的威逼下,不得不在大庭广众下脱掉汉服,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现 场,随后,那群大学生还把汉服烧了,拍照传到网上。这样的事怎么让人不痛心, 这些人还是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不说,居然还连基本的个人素养都 没有,寒窗苦读那么多年,学到了些什么?拿着一流的文凭,却做着这么不入流 虽然学生如此良莠不齐,但也有某山村支教老师却十年如一日穿着汉服给学生上课。学生从开始无知的问老师是不是日本人,到后来每次上课都格外的投入, 深深的被汉服、汉族文化所吸引。这样可喜的成果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 鸣所说:“青年人中兴起的汉服运动是青年人的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觉醒。越是在 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身份辨异。 同时政治书中也说: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而任 何精神都需要以物质为载体来推广的,就像火不仅需要风来助势更需要木材来使 它得以生存。诚如汉服,推广的是服饰,弘扬的是民族文化。 汉文化运动复兴大事件:(注:此处抄录豆瓣小组汉服运动大记事,作者:春花秋月四季 此处抄录汉网,作者兰芷芳兮。2009 年汉服大记事二次稿。 光复前: 太炎先生甲寅(民国三年,1914 年)五月二十三日家书(给妻子的遗书): 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当然是指民族**了——现在人或许不承认——那么下文便有„吾生二十三岁而孤,愤疾东胡‟为证),召日 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 ”——可证俗谓先生好着和服 者,实汉服也。(现有存照,秋瑾女士存照亦当如此) 光复后: 1914(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天通礼,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祀孔典 礼、关岳合祭礼、忠烈祠祭礼、相见礼。 1914 年12 月23 日,袁世凯汉服祭天。应当是袁世凯尊行民国礼制的,从时间看,这是应 该是议会表决的,也就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1968-1969 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近代汉服复兴史: 清初遗民,王船山先生、张岱先生保发肤于深山。朱舜水先生保衣冠于东瀛。黄梨州先生、 汝和陆先生存衣冠于僻野。 清季,嘉靖后清廷失去控制力,邹文苏先生制深衣于乡间。章太炎先生,流亡日本,改和服 而标“汉”字,是近代汉服第一人。 光复后,有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有钱玄同先生着玄端赴教育部任,张大千先生也宽袍大袖 游历欧洲。民间也有很多不知名先生,着汉服迎接**队伍…… 政府: 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见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 合影、袁世凯祭天照片,可以证明其影响。 1968-1969 年,台湾政府参照宋史、大明集礼、南雍志、三礼图等制定中华民国祭孔冠服。 新中国以来,影视工作者在影视剧中向国人展示了曾经的辉煌衣冠,所以今天的老百姓对汉 服都不陌生。 以下配图 21日,“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汉服自制第一人。澳大利亚华裔“青 松白雪”早在 2001 年时就开始关注汉服,在“汉网”成立后,他第一个自制汉服,关把相关图片 2003年11 月22 日,“壮志凌云”(王乐天)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 的局面为之一新。 汉服运动第一人——王乐天。王乐天第一次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这是自顺治 帝下令改穿满服,汉族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以后,第一次在街头出现。那天,王乐天身着汉服行 走在郑州市区。但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 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 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 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 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 2003年12 月22 日,“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信而好古” 2003 初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且他是第一个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信而好古”后来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 团结天下一切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以致力于弘扬儒学、光大礼教,以复兴华夏五千 月,“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 “天涯在小楼”利用自身在媒体的关系,在节目中采访了壮志凌云和阿秋,她后来又多次通过各种 媒体上宣传汉服。她是中国第一批汉服推广者,她穿着消失了三百五十六年的汉服,活跃于华夏 大地上,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不厌其烦地向人介绍汉服。从国外的澳洲,到国内的北京、天津、 上海、山东、河北、广东……她的足迹遍布各地,她用文字、用声音、用行动来证明: 55 “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汉网网友“轩辕慕雪”穿 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 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除了太极拳之外的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 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 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此次活动也成为了 2004 年度中国网络大事之一。《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 等中外媒体均有报道。这是由“天涯在小楼”等汉服同袍组织的首次汉服祭袁公活动,为第一次全 国性质的聚会,参加者有三十多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济南的 “ufe”和他表姐、郑州的“壮志凌 云”和“寒门仕族”、上海的“江南秋”、石家庄的 “cici”、天津的“天涯在小楼”、“艾莺”、“至尊宝玉”、 2004年12 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起因是 2004 年10 日,《京华时报》的电子版就把“汉服”变成了“寿衣”二字。国内一些网站的论坛转载《京华时报》的报道时将她们所穿的汉服称“寿衣”,且将“汉服集会”改成“寿衣上 街”,并公然在网上散播。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由上海的资深律师zzhx,全权 代理,打胜这场官司。“其实在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 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好端端的汉服是如何变成寿 衣的?那场悲壮惨烈的、举世无二的剃头易服之痛……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 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 骂?!”后来这场官司因为被告方的逃遁而不了了之。实际上这场官司对于当事人及其他参与者 而言本无任何利益,并且实际上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财力。但是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 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敢于伸张正义,以及力求 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大年三十晚上,“汉流莲”全家和从千里之外赶来深圳的“天涯在小楼”以及“晨澍”两口子,全体穿上 汉服在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在酒店吃年夜饭的时候,仍不忘对服务员宣传汉服。在新年 期间也穿上汉服上省城、去山区,探亲访友行程一千多公里,让华美的汉服走进更多族人的视野, 九、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在济南仲宫举行祭祀孔子的“释菜礼”,开启了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 义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乙酉春新儒学子深衣祭圣礼,所穿的都是“ UFE” 所制作的深衣,祭文由“云尘子”撰写。吴飞,字笑非,网名“ ufe” “ufe3”,济南人。他自己学习华夏经典著作,后来在汉网上认识了提倡读经、提倡恢复华夏服饰的“信而好古”先生——当时, 华夏复兴网还没有建立——受“信而好古”先生的感召和影响,从此,便自己制作深衣,并且在日 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即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 40 多位汉网风友,参加了这次活动。北京国庆汉服活动包括首届汉服知识竞赛,拜 祭民族英烈崇焕之墓,长城游,天安门参观。参加人员有“欧阳雨曦”、“七七”、“白桑儿”、“鸿鹄”、 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 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举报 回复 楼主:yikai1111 时间:2011-11-09 15:08:32 2005 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十一、 2006 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2005 19日,“大汉之风”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贴。祭服的设计是澳洲的“青松白 雪”,在对礼制颇有研究的“ufe”咨询过后,又参考了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设计完成初稿。“红天” 做了一套祭服样品后,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 34 人定制汉服,价格为每套 285 元人民币。祭 祀礼仪,由“青松白雪”担任主祭,并负责祭文、仪程安排、礼器设计等诸多业务,花费近3 个月 的准备时间。11 14日由“大汉之风”、“东门”和“江南秋水”先行去松江夏墓探路。所有的木工活 由“曾德纲”承揽,剩余的器具都是“曾德刚”、“大汉之风”、“东门”、“红天”这几位组织者分别准备 十二、2006 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 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苑夫人在合肥著名的明教寺门口,展开横幅,慷慨陈辞的介绍汉服,并为 大家展示汉族礼仪,并向大家解说汉服的各种款式及流行时期。 “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这首诗的 作者名叫瞿秋石(“苑夫人”),大连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这个年仅20 岁的安徽女孩,穿着300 多年前的汉家衣裳一路走来。她的宽袍大袖的另类,她的特立独行的勇敢,所到之处,引得人们 纷纷投来各种目光…… 在瞿秋石的眼里,复兴汉服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责任。她已将传 统文化的研究及传播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作为汉网汉服活动大连区负责人,瞿秋石每逢中国传统 十三、2006 十四、2006 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这是民间第一次正式依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观礼的有 曲阜的“炎平”、石家庄的“高世涛”(渤海琴高)、“张若甲”和“吴孟恩”、“华夏族裔”,北京的“寇祥” 日,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 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6 月16日,来自武汉市的516 名18 至20 岁的男女学生,在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首届汉服 成人仪式,这也是官方首次参与的大型汉服礼仪 2006 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从美国来到上海2006 月18日,《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这是写给汉服复兴史的第一首歌曲,也引起了众多 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6 月21日,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图片为“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 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 360 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十五、 2006 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 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从婚服制式的讨论, 布料的选择,到周制婚服设计图、排料表、概念图、章纹纹样,再到婚礼的形式、流程,甚至细 化到请柬的措辞,“青松白雪”都付出了无数心血,他还担负了为在上海杭州的我们(德纲夫妇, 时间夫妇以及摽有梅夫妇)寻找衣料的重任。最后更远度重洋,来担任昏礼的赞者。在婚礼上所 用的一切道具,都在“碧野黄花”的四处奔波多方联络下出现在我们的婚礼上。事先的华夏昏礼流 程,婚礼时青松所颂的赞词是“蒹葭从风”学业之余所写。晚间筵席,安然更以一曲关雎惊四座, 2006年11 月19 日,全国汉友聚集江阴文庙祭祀在江阴八十一日中为抵抗清朝剃发易服令,以抗清三公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代表的江阴殉国同胞。这是自此以后每年江阴公祭的开端,也展开了全国 各地祭祀活动的序幕 十六、 2006 年12 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 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吕掌柜的“汉友圈” 长揖只为汉衣冠在成都仿古商业区文殊 坊,一家名为“重回汉唐”的汉服店里,吕晓玮端坐中堂,身着飘逸清雅的汉服,发髻高高挽起, 十指在古筝的琴弦上来回轻抚,高古典雅的韵律便从四壁挂满汉服的小小店堂里荡散开来。吕晓 玮是这家汉服店的主人,自称“吕掌柜”。但这个气质娴雅的女孩子在国内的汉服爱好者中有着一 个更典雅的名字“绿珠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在这 首汉友创作的《重回汉唐》的歌声中,吕晓玮和“同袍”(汉服复兴者之间互相称呼的词语,类似 于“志同道合者”)们一起、长身作揖,礼仪翩然,他们努力在精神世界里唤醒几分穿越时空而来 十七、2007 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 身穿汉服就餐。这家餐厅以汉代风格装修、布置,并为顾客提供穿汉服就餐的服务。餐厅还将为 顾客举行传统文化礼仪传授和汉服展示等活动,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十八、 2007 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 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 议书,建议北京 2008 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 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 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 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 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十九、2007 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曲裾、着褥裙、戴银簪,如果您在街头遇到这样一个女子,会怎么看待呢?作为当事人,27 二十、2007 月,福建“汉服天下”在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福州市仓山区传统文化促进会是由热爱文化艺术,具有一定文化艺术 造诣的人员组成,并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内设机构:汉服天下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 民间艺术委员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医学保健委员会,公益慈善委员会,宗教文化委员会,文史 二十一、2007 28日,“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 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丁亥年夏历九月十八日(公历 2007 年十月二十八日), 原天汉管理员、百度汉服吧吧主“天风环佩”(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天风环佩” 自从2005 月来到天汉以来,为汉服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文章,准确判断并指明了汉服运动的前进方向;他提出并主持天汉民族礼仪复兴、节日复兴和汉 服产业化三大计划,为此整理了大量文献,撰写了大量文章,为汉服事业构建了理论体系,使汉 服运动的形式发生了深远的改变。天风首次用纲领的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复兴 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天风功业之伟,对于天汉、对于汉服事业,对于华夏 复兴,都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天风环佩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 划、华夏正昏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 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 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 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着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 礼服设 人已去,怎不 令人 扼腕拭 月23日,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二十二、 2008 月20日,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夷梦”和二十多位“重 庆兴汉群”网友聚在一起,“从导演到演员,从灯光到摄影师,大家各自分工,一个多月就完成了 全部拍摄。”《三世书》分为“缘起”、“第一世:琵琶怨”、“第二世:征夫泪”、“第三世:亡国恨”、 “终场”五个章节,通过一本古书《三世书》串联。 2008 27日,韩国汉城陈小末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 圣火的序幕 2008 月27日受中华文化领航者台湾影响最深的福建福州闽侯第一局传统汉服成人礼举行 二十三、 2008 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学员穿汉服参加,由老师讲解《华夏文明》,礼 日离中华文化领航者台湾最前沿的福州青年身穿汉服为汶川地震同胞默哀!!二十四、 2008 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结合推广 的社团。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是【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下属的一个兴趣小组,其宗旨是 借由舞蹈及歌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加深广州汉友对汉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可以借助 2008年10 日,大汉之风在无锡掌掴阎崇年,为沉至谷底的华夏文明打出反击第一掌!!!2008 12月,在原上海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夏复社,以大汉之风为负责人。华夏复社是历史最久, 最有战斗力,最不畏强暴,也最有开拓力和创新力的团队 二十五、 2008 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煌天汉之风,黼黻华裳再现。一群从英国四面八 方而来的华人留学生身着汉服聚首在伦敦,发起了英国首次群体汉服宣传活动,揭开了汉服复兴 25日,**堂新品发布。提出汉族民族礼服的新概念,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并 且每一处制作都真实的来自历史 2009 月28日,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 人,活动超过240 人,观礼人数超过 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9 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2009 月10日,2009 年首届56 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届集体为汉服选手投票,兰芷芳兮,咪 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 亚洲艺术节 2009 12日,西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这也是首部汉服短片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汉族并不是没有民族服装,只是我们自己的汉家衣裳,已然被我们悄 悄遗忘……华忆和夏礼,在西南大学里,因为汉服而相遇。从开始的不解,到逐渐了解汉服复兴 者们的酸甜苦辣,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投入所有自己的爱……汉服,请您归来。 2009 年10 月28 日,“中国妆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汉、唐、东晋三套衣裳 二十六、 2009 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实践汉服毕业照。设计师所设计为周制太学生汉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所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红、黑、 白经典搭配的、最简单最接近现代的汉服,成本价每件约 50 二十七、二十八、2010 10人,身着精 美的汉服,手拿古式油布伞遮阳,走在世博园区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不少游客, 尤其是外国游客纷纷与他们合影。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报社、网络进行了报导 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CCTV-news 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体所关注 2010 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20000 人,标志着汉服宣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2010 年10 月16 成都同袍穿着汉服在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游行中的大学生围攻。在愤青的威逼下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现场,事件被载入维基百科。此事引起 了巨大 反响 事件扩大 2010年12 日,著名词人方文山发表关于汉服的微博投票2011 月21日,百度汉服吧会员突破30000 汉服方队点亮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这是一次成功的获得官方支持的的大型宣传活动,是开封清明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有人据此预测开封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复兴汉服的 2013年11 日至3日在浙江嘉善县西塘古镇瞩目明星方文山支助及启动西塘汉服文化 周,中国风”文创商品市集的设立,以及汉服成人礼,中外团队的汉服大会师,以及千人汉 2013年11 日至16日,由福建汉服天下承办的2013 中华礼乐大会暨汉服文化艺术 展,第一次结合汉服商家跟同袍,面向同袍争选汉服模特,通过举办汉服服饰文化论坛,共 同探讨新时期在时尚生活的浪潮下,传统服饰、文化如何更好地生存和传播,让传统的服饰 文化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为汉服及传统工艺文化迈向更高的层次探讨一条复兴之路, 汉文化运动华夏复兴观点(作者:霜冷寂衣寒) 崖山之后无中国 甲申之后无华夏 文革之后无文化 这个是我一直对中国文化传承变易的最大评价 崖山之后,汉人的风骨和傲气被挫折,还有那种文化受到很大打击 而在蒙元的90多年以后,明代的文化也仍然有受到蒙元影响,不过,我觉得其华夏本质并没 有变化。 而甲申之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用屠杀把汉人的衣冠扒了下来,把所有有骨气反抗的百 姓都屠杀了,数百万尸骨证明了这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确都可以说是顺民或者说奴 隶的后代。 而在满清统治时期,不但摧毁了汉服衣冠这些华夏的外在符号,同时还通过文字狱、修四库 全书等手段,异化和扭曲了华夏内在的文化及价值体系。 而在满清覆灭以后,经历了民国、五四、抗战、内战这些之后,华夏文化的体系已经是满目 疮痍,但仍然有改良和恢复的机会。 而文化大革命,则连这一异化扭曲和遍布创痛的华夏体系也被基本摧毁掉了。 所以,我们今天其实是在一片文化的废墟中,身边到处都是文化的残片和废墟。 因为没有完整的华夏体系,所以什么都可以称文化。在这个商业社会里面,借文化之名,许 多商业实质和沉下去的文化渣滓都翻腾了起来,也打着文化的名义招摇过市。 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有复兴华夏的必要。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立足点,来 面对西方文化,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源,来找到自己传承自祖先血脉的意义。如此, 我们推动汉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之前曾经很多朋友和家人都责备过我,好好拍我的片教我的大学写我的书编我的剧本 就是了,搞什么汉服啊?又不赚钱又费心力,还常常被黑得狗血淋头的,不务正业。 不错,从事汉服的复兴,我个人确实付出会很多,但是我觉得值得,也必须坚持。 复兴汉服,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或者说,汉服本身,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汉服只是一个载体, 一个介质。 我所希望的,仅仅是通过汉服这个载体或者介质,达到推动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复兴这一终极 目的。这,才是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说实话,从事复兴汉服和华夏文化这些年来,我常常有种感觉,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蚂蚁,却 力图想要建筑起一座人类的城市,看起来貌似很可笑。 但是,我觉得即使看起来希望如此渺茫,我们也必须为此付出尽可能多的努力和坚持,哪怕 透支我自己的生命。 我给朋友说过一句话,哪怕这辈子我们的努力都是没有效果的,都是虚妄的,但是只要我们 开始了,开始点燃复兴华夏的火种,那么,总有一天有实现我们理想的可能,即使这种可能 要到子孙辈才有可能看见希望。 但是如果我们觉得困难而不去为复兴开始这种努力,好,我们每个人都因为觉得没有希望所 以不去开始这种努力,那么就永远没有人去为这个开始而努力,华夏就永远没有复兴的希望 和可能。 只要有人开始了,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努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会 参与进来,因为这是潜藏在我们华夏子孙血脉里的本能,也是国家现在支持和鼓励的。那么, 复兴即使我们看不见,但是总有一天可以实现。 所以,我们必须从我自己做起。 复兴华夏,这就是我的理想,经过20多30年的人生后寻找到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即使很多人 觉得这个理想很傻很白痴,即使很多人觉得我去搞这个是神经病脑袋被雷打了,放着作家编 剧导演大学老师这些好好的事情不去专心搞,而要把业余的时间和心力全部扑在这个被很多 人觉得虚无缥缈和不能够理解的事情上。但是,人一辈子就这几十年,如果没有理想,没有 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和蚂蚁有什么区别呢? 至于别人是否认同,那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总是会有共鸣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