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出土文物等同于传统服饰——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

什么是汉服

对于什么是汉服,什么是符合形制的汉服,网上有很多说法,其中最熟悉的“科普”文章就是判定汉服的形制有个重要依据——即“无文物则存疑”,翻译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服的形制当下阶段我们谁都不能确定,因为判断方法要看有没有出土文物,有出土文物的可以确定是符合形制标准的汉服,没出土文物的其形制则存疑,是商家们靠着自己‘脑洞’推测出来的。”原因是,汉服是传统服饰,所以必须遵照文物。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文物词条是如何定义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该词条的意思很明确,文物包含的内容很多并非专指衣物。因此网上那些“科普”文章把文物定义为出土(传世)衣物显然是断章取义或者是曲解。

保留传统是对传统文物的复原吗

然而,保留传统真的只能是对传统文物的复原吗?其实并非如此。就像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他认为“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的,是模仿”。但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笔墨的精神,也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对于网络上“无文物则存疑”的说法,我仔细查了知网,考古学,文物学都没有这个标准。“无文物则存疑”这个说法仅见于对汉服的网络“科普”,基本上与汉服形制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必须要在全盘掌握文物的基础上,才可以有“脑洞”与设计。如果参照这个“标准”做的真的是汉服嘛?他们口中商家所制作的“汉服”,恐怕不是为现代人服务的民族服饰,而是考古实验室里学术研究的实践范本。毕竟文物出土不会有尽时,只会随着人类科技进步越来越多,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是幸存者偏差,汉服商家的大量范本,永远都是古代服饰史学中的实验范例,证实的是某出土文物的可能剪裁工艺。于是,我们穿的汉服永远停留在古装的实践复原阶段……

有人会说:汉服因为断裂过,在面对“魔改”的时候,比如加上吊带拉链,破了肩线的也被称为汉服怎么办?其实这是另一个极端了。我们当然要携起手来共同抵制纠偏这一行为,同时也更需要我们加快找到共性。文化的传承,变化才能保持生命力,就像一棵活着的树,形态其实一直在变化,不变的那是假树。

常见的网络“科普”

①“打满褶子”的褶裙不是汉服

(存疑言论)

因为“一片式满褶裙”没有出土文物。

南宋黃昇墓出褐色罗鲜花褟裙两余5厘米不打褶

商家制作图源网络

至于打了一半褶的,或者其他打褶方式的,也只能属于存疑。将其统统归类到西式立体剪裁的裙子,比如一条裙头同时装了外裙和衬裙,或者两片裙头的等等……尽管与西式裙子有着本质差别,它依旧不能属于汉服。

但是,一条裙子属于不属于汉服,难道不应当是遵循汉服这一流传千年的服饰体系框架作为判定标准嘛?比如一幅方布打满褶,我们可以说它不好看,但是从形制角度讲,怎么就能存疑呢?从基本常理推断,打褶与否与打多少褶子,是根据身材、审美等因素来决定,没有任何文献说过,汉服不能用一幅布,不能打满褶。

总而言之:从民族服饰的角度看,打不打满褶打多少褶应该是“随(因)人(人)混(而)用(异)”的基本常理,不应存疑。

②抹胸必须是“三角褶”

因为只有“三角褶”有出土文物。

京花山宋墓菱形朵花纹印花绢抹胸 实物及结构资料 南京市博物馆藏

那么其它褶,比如工字褶就是存疑了。

客观说,工字褶也许不够好看?但它并没有极大地、完全地、颠覆性地突破我们对汉服的理解和认知,更不像吊带背心、女式文胸般使用了拉链、小扣等西式工具,为什么就存疑了?再说了工字褶的正面呈光面形态反面呈开衩形态,制作抹胸时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开衩形态作为正面的,怎么就存疑了?

客观说,工字褶也许不够好看?但它并没有极大地、完全地、颠覆性地突破我们对汉服的理解和认知,更不像吊带背心、女式文胸般使用了拉链、小扣等西式工具,为什么就存疑了?再说了工字褶的正面呈光面形态反面呈开衩形态,制作抹胸时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开衩形态作为正面的,怎么就存疑了?

总而言之:打什么样子的褶应该是“随(因)人(人)混(而)用(异)”的基本常理,不应存疑。

③“大袖衫”背后必须有三角兜

根据已有的文物,大袖衫背后必须要有一个三角兜,不带的则是“存疑”。

宋代黄昇墓出土黄褐色罗镶花边广袖袍(大袖衫)

但是,今天的“大袖衫”真的就等同于历史上的这件衣服吗?其实,今天人们所说的“大袖衫”就是通俗易懂的,大袖子,长长的衫,全称是对襟直领大袖两侧开衩的长衣,是对历史上文物文献的总结归纳。这种归纳,并没有极大地、完全地、颠覆性地突破我们对汉服的理解和认知,怎么就存疑了?

总而言之:大袖衫的形制是对史料“总结归纳”的结果,不应存疑。

④曲裾深衣只有马王堆一款

因为汉代历史久远,目前出土文物较少,最可以证明曲裾深衣样式的是马王堆出土的曲裾深衣。按照这个思路,其他的都是“存疑”。

但是,今天人们所理解和制作的“曲裾深衣”,基本特征是上下分裁连属,交领右衽、宽袖敞口或收祛,下裳续衽部分可以缠绕下半部两到三圈。以上特征是根据已有的文物和文献,总结归纳出来的,并非是对某个具体文物的复制。我们今天所制作的曲裾深衣(不包括那些明显捣乱的,比如上下分裁后不缝合,各自分开穿着的)是对历史上文物文献的总结归纳。这种归纳,并没有极大地、完全地、颠覆性地突破我们对汉服的理解和认知,为何就存疑了?

——当下制作的“曲裾深衣”是影楼装,版型差、辣眼睛。你们支持的“螺丝钉”,是丑陋的影楼装、仙服。曾经的曲裾深衣,不知何时被打上了“螺丝钉”的称号,于是所有的“多绕曲裾”都变为了“时代的眼泪”。但是,请问因为吃饭有可能噎死,所以我们就一律禁止吃饭?因为有人做的衣服是影楼装,版型差、辣眼睛,所以我们就把所有的曲裾深衣形制都“存疑”?或许,旧有的曲裾深衣很影楼、不好看、不日常、不方便,那就给人们机会,让人们迭代出不影楼、又好看、又日常的作品来啊。因为旧有的作品不完美、有问题,所以这个服饰类别整体被否定?所以就被打入“存疑”冷宫?

以此类推

当下制作的是宽门幅裁片,裁片形状不对。

是的,今天我们用的布料是宽幅的,古人用的布料是窄幅的,那么请问,有哪本文献典籍规定了,汉服必须用窄幅布料制作,不能用宽幅布料制作?

针对存疑的文物,你有透视眼吗?你看得见服饰内部结构吗?没有看到服饰内部结构,壁画、雕塑这些,你做出来的不就是存疑吗?没有出土实物一律不认哦。

但是,有个东西叫规律。比如给件拉链外套,我们正常都知道是从上到下拉开后穿上,而不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个类似胸前打开,一个拉链实现闭合的就都叫拉链外套了,何来存疑一说?

总而言之,反对两个极端

第一、对于那些改得基本结构都变了的、与汉服的基本内涵相违背的,比如基于西式服装立体裁剪的时装,如盖娅、盘子的部分衣服,我们认为它们不属于汉服体系。

判断依据就是不符合历代汉服普遍共性特征,不符合制衣理念、审美倾向等。

第二、与此相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严格的朝代古装。他们是汉服吗?它们属于古代汉服体系是古代装束的再现,无限还原细节的朝代古装是汉服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支持复原,反对将汉服极端化为只有复原的概念。

“无文物则形制存疑”的朝代古装粉,本质是滥用和极端化服饰史的方法,他们是将服饰史极端割裂为一个一个具体的、个案式的特定形象,每一个文物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细节都予以原汁原味保留。他们要的是孤立的、特定的、具体的、无限细节化的案例。但是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要的是普遍性的、共性的、抽象的、归纳总结的本质特征。这与特定形象的朝代古装完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