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不同时代的汉族民族服装是具有不同特点的。

◆ ◆ ◆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整体服装造型,为后来汉族服装奠定的基调。

◆ ◆ ◆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上衣和下裳(裙),宽边的腰带。

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 ◆ ◆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

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

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 ◆ ◆

秦朝

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

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秦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 ◆ ◆

汉朝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

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男女均可穿着。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

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汉代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

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

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 ◆ ◆

魏晋南北朝

风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这一时期男子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照汉习俗,称为袍的袖端当收敛,并有祛口,袖口宽敞。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

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

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

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

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 ◆ ◆

隋唐

隋唐服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

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妇女的短襦小袖,

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轻薄的纱罗制成,

印画图纹,二米以上,

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

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

圆领式样很早便出现,

到隋唐才盛行为官式常服。

延续了唐,五代,宋,明,

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

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减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袖宽四尺以上。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簪有金翠花钿,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

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

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

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 ◆ ◆

宋朝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

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

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

皆朱衣朱裳,

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

还有相应的冠冕。

公服是官员的常服,

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

头戴幞头,脚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

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

后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

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与汉代相似,

都是瘦长、窄袖、交领,

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

襦和袄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

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

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

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

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 ◆ ◆

元朝

元朝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质孙服」。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

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

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

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

袖口窄小,袖身宽肥。

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

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

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 ◆ ◆

明朝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

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料。

明代女装上衣拉长,

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

裙边有绣边,装饰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

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

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

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

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

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

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

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

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

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

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

\”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

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

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

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

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以示区别。

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明代穿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

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

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 ◆ ◆

清朝

清朝入关后,衣袖短窄,

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清朝旗袍多为圆领,

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

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

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有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

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较窄小。

一种多钮扣的马甲,四周镶边,

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

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用浅湖色缎,冬用绒或皮,称\”领衣\”,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还有一种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

汉族妇女服饰,初期仍如明末。

不断的演变后形成一代特色。

凡后妃命妇,用凤冠、霞帔。

普通妇女除婚嫁及入殓时\”借穿\”一下这种服饰外,

其它场合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

袍衫(旗袍)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

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

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

◆ ◆ ◆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长衫上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

孙中山先生当年十分喜欢穿着这种服装,

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从20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

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

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旗袍变化先是流行高领,转而又流行低领,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时而又流行短袖。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

曾经流行长式,后来又改为短式。

◆ ◆ ◆

总体来说,个人倾向明朝汉服,

明朝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经济、科技、军事,

都曾经是世界领先水平,

能够代表汉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服装设计方面也是承前启后。

下面再列出明朝服饰图片,给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