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人们普遍着履。

汉代凡祭服穿烏,朝服穿履,出门穿屐,妇女出嫁穿木屐。

这一时期鞋履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1.履

单底的鞋称作履。履的制作材料有皮革、丝绸、麻布、葛、木竹、草等。许多动物的皮革也可做成履,其中以獐、麂等珍稀动物制成的鞋档次最高。《潜夫论·浮侈》认为普通百姓“履必獐麂”十分奢侈。以生皮制成的履称“鞜”,以薄皮制作的轻巧的履称“鞮”。还有一种鞋称“靸”,《说文》“革部”称其是小儿鞋,但《释名·释衣服》则解释为“韦履深头者之名”,即鞋面较长的皮鞋。鞵也是一种皮履,《释名·释衣服》说:“鞵,解也,着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这种履可能是系带的鞋。以丝和锦制作的履称“丝履”或“锦履”,是当时的高档鞋履。丝履因形制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户系”等。江陵凤凰山西汉前期墓中就发现有锦缘素丝履、锦缘青丝履实物。汉代更常见的鞋履是价格低廉的麻履和草履。汉代麻鞋实物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其形状有平头和尖头两种。除根据制作材质区分履的差别外,汉时的履根据履头的差异可分为圆头、方头、歧头和笏头(鞋尖上勾)等样式,这些在出土文物中都可找到实物证据。

2.舄

在鞋底上加一层木板的双底鞋称作舄。《释名·释衣服》云:“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干腊也。”《急就篇》颜师古注:“单底谓之‘履’,或以丝为之,复底而有木者谓之‘舄’。”由于加厚了鞋底,穿舄可防止泥水污染鞋面。舄档次较高,皇帝和百官进行祭祀时皆着“赤舄”“絇履”。适合身材矮小的女性穿的薄底木舄,称“晚下”。《释名·释衣服》:“晚下如舄,其下晚晚而危,妇人短者着之,可以拜也。”晚下或作“下”。《方言》卷四曰:“其庳者谓之‘苑下’。”

3.屐

《释名·释衣服》云:“屐,榰也,为雨足榰以践泥也。”《急就篇》颜师古注谓:“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可知屐是木制的鞋底有两齿的鞋,既可以防滑,又可拉开脚与泥泞地面的距离。桓帝延熹年间(158年—166年),木屐成为京师洛阳流行的鞋履,已不限于仅雨天使用。《后汉书·五行志》载:女子出嫁时,也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住。

4.靴

《释名·释衣服》:“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密县打虎亭汉墓中即有着红色长统靴的乐人,居延查科尔帖出土的东汉木简画绘一官吏着长袍黑靴。

秦汉鞋履的穿法有严格的制度,祭服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屦,出门行路则穿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