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袖长歌出天汉,信乎平地有神仙。”

说到风姿绰约、华丽优雅的汉服神韵,其中袖子的蹁跹美态,至少要占据一半功劳。

相信大家对汉服最深的印象,应该都是广袖飘飘吧。其实,汉服并非只有广袖,它们宽窄、长短、姿态各异,不知哪一款“袖姿”最得你心呢?

静立,如渊渟岳峙、雍容端庄;行走,则如流云随风、潇洒万千。

大袖又叫宽袖,即我们所俗称的“广袖”,以袖幅宽大而著称,袖口宽度甚至可接近袖长。它是汉服最经典的袖形,也是最具“仙气”的一款袖形。

大红素纱袍(公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35、腰宽65、袖通长249、袖宽72厘米

“褒衣大袖”的姿势,在汉服礼服中最为常见。因为其不便劳作,多为上层社会的专属,往往是礼仪的象征。不过,因制度、身份、穿着场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同为大袖,它们的形态也有所不同。

明朝官服中,“朝服”“公服”的大袖袖幅相对更宽,袖下线为折线形,用料更充足,气韵庄重博大。而官员们日常处理公务时所着的“常服”,袖宽较之前者略窄,袖下线也多为圆润的弧形。

大红色暗花纱绣云鹤方补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32、腰宽60、两袖通长242、袖宽63、袖口宽27、大襟下摆127厘米,补子宽40.5厘米

女服中,明代命妇礼服标配为大衫霞帔,纹饰与品级相关,不如吉服纹饰繁复。吉服则多用大红等喜庆色彩,常以吉祥图案或应景题材为纹饰,繁缛艳美、雍容娴雅。

大红色绸平金绣过肩麒麟纹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20、腰宽59、两袖通长213、袖宽63厘米

除了正式场合的礼服,大袖也见于道袍、直身等形制的日常便服,纹饰及配色一般简约素净,为文人士大夫们起居休闲、游玩会客时所穿着。

蓝色暗花纱道袍 明 孔子博物馆藏

身长143、通袖长252.5、腰宽60、袖宽70.5、下摆宽107、领高13厘米

数千年来,泱泱中华、礼仪大国之风范,在这动感飘逸与静感悠然并存的翩翩大袖间,得到了最好的彰显与阐释。

举手抱琵琶,双袖拢云霞。

琵琶袖,由“垂胡袖”演变而来,现世于明代,是最具明朝特色的一款袖型。

整体形态袖大口小,袖根部位较窄,袖底为弧形,袖形看上去类似琵琶,故得名“琵琶袖”。

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47、腰宽41、两袖通长201、袖宽41厘米

它和垂胡袖的区别在于,袖子的弧线明显较小,基本没有下垂和堆积的现象,更为简洁美观。此外,琵琶袖的袖子在接近袖端时,袖口的下端会逐渐向上缩敛。其袖体在臂肘部位较为宽松,利于手臂屈伸行动;袖端缩敛,则方便日常生活。

香色麻飞鱼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25、腰宽57、两袖通长252、袖宽49厘米

琵琶袖的内敛、柔和,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温文尔雅的含蓄之美,是一种兼具美感与实用的袖形设计。

窄袖浅笼温玉,修眉淡扫遥岑。

窄袖,顾名思义,以袖口窄小为主要特征。

茶色暗花纱单衣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78、腰宽56、两袖通长221.5、袖宽13.3厘米

其中袖之最窄,当属“箭袖”。箭袖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大致形态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袖形如箭形。袖口窄小的袖型,日常穿着简练利落,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颇为方便,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羹对饭,柳对榆,短袖对长裾。

没错,汉服也是有短袖的!

半袖又名半臂、短袖,多为袖长及肘的宽口短袖衣。隋朝时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逐渐成为百姓常服,历久不衰。

蓝色织金麒麟方补棉袍 明 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34.2、袖通长158.5、腰宽77.3、袖宽40.5厘米

不过,与我们现在熟悉的短袖不同,古代的半袖多用于在衫、袄之外叠穿,既增强保暖效果,又可通过各式搭配展现层次分明、变化多样的衣着风格。

素衣何添彩?无袖罩春衫。

有长袖、半袖,自然也有无袖。

无袖,在半袖的基础上,袖长更短,通袖长只与肩长相当,类似于现代的马甲。领式有圆领、方领、直领等多种形式。

白色素纱褡护明山东博物馆藏

身长141、肩宽66.7厘米

明朝时期,无袖汉服的搭配形成潮流风尚,男女皆有穿着,常可见褡护、比甲等形制。

其中褡护为男装款式,比甲则主要为女装款式。

月白暗花纱比甲 明 孔子博物馆藏

身长74、肩宽27.5、下摆宽79、袖口宽32.5、领高2.5厘米

同半袖一样,无袖一般也穿于袄衫之外,显得俏丽雅致,其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也常常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华服大袖,接袂成帷,是文明远流、礼教天下的见证;窄袖半臂,布衣简朴,是车水马龙、市井人间的烟火。

这些大小不一、长短不同的袖型,或博大、或含蓄、或时髦,拂过数千年沧桑岁月,依旧令人醉心于它们盛世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