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低调上线。一播出口碑爆棚,当之无愧的年度爆款,不知带着多少人又再度回到了那个大唐盛世。再回到与唐朝之前,我想咱们有必要弄明白唐代服饰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故事里,上元节前夕,主人公要在十二个时辰内解救陷入死局的长安城。《长安十二时辰》的导演说,真实是对这个戏的最大的要求。他与真实较劲了一年零七个月,就为了给观众还原大唐尽量真实的一天。
 
此刻,让我们梦回唐朝。
 
  常言道,人靠衣服马靠鞍。张小敬从狱中刚提出来,要去见李必时,做的第一件事儿,便是沐浴更衣。
 
唐朝人分沐和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体,两者是分开的。在过去,洗头可不像今天那么方便,通常都要很久才洗一次头。日常就用特别细的篦子梳头,把头上的油泥往下刷。若真的洗头,高级一点的洗法,弄点皂角,加些香料,调成洗头膏。但这种洗法寻常百姓可是享受不了。寻常百姓家就用点草木灰混在水浆里,加点小苏打,有点除污功能,简单洗洗便可了。
 
张小敬的沐浴也是这般简单,被泼了两盆水后,嘴里被塞了片“口檀”。这口檀是为鸡舌香,等同于今日的“口香糖”,早在汉代就有尚书大殿奏事,口含鸡舌香清新口气的记载。
 
 
唐朝男装以圆领袍为主,圆领袍是作为所有百姓的便服和官员的常服,可谓是当时的经典款。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男子在燕居生活中穿上它,既儒雅,又潇洒。
 
 
 
圆领袍作为唐代最常见的男装款式,却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袍服。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学子们一直认为,这种袍服源自异域,最初落脚在西北,而源头则可能是西亚。大概是借着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这“洋服”竟顺当的出现在了中国服饰体系之中,渐渐成为了我们如今熟知的模样。
 
圆领袍在唐代的流行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您只要看看当时的史料图像便知。譬如这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步辇图》,图上四个男人身份有别,可身上都是圆领袍的打扮。
 
这股“圆领袍”的潮流并没有把女性排除在外,在许多后世临摹唐代画作上,都可以看到身着圆领袍英姿飒爽的女子形象。圆领袍可谓是男女老少居家必备款,要潇洒大气的上街,选它准没错。
 
 
半臂是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是一种短袖式罩衣,其实最初也是受胡服催生而出的衣服款式。唐人将时代风尚凝结于女子的“短袖”。紧身窄袖的襦衣之上,加上半臂,既可以御寒保暖,也可以起到修饰作用。
 
 
 唐代半臂形式多样,大概有以下五类,圆领套头短款式、阔领对衽短款式、V领对衽短款式、V领交衽长款式、翻领交衽长款式,其中阔领对衽短款式较为普遍,其衣领形制为圆形,开口较低,近乎袒胸。
 
半臂穿在上衣之外,通常采用织锦为材料,为此还产生了一个新词:半臂锦。据《新唐书》记载,半臂锦是扬州进贡长安的贡品。那里出产的半臂锦,花纹繁复面料精美。而这半臂也并非女子专属,男子亦可着。
 

唐代襦裙的颜色十分丰富,且用色大胆。从唐代出土的陶俑、壁画上我们不难发现,唐人衣着偏好那些高饱和度色调的搭配,比如红、黄、绿、紫的这些艳丽单色。除了单色群,流行的花纹样式也很丰富。
 
以撷染手法制成的横纹“晕裙”,以不同颜色布料拼接的竖纹“间色裙”,以花纹布帛裁成条状拼接成的“花间裙”,各种颜色的鲜明对比,让人从服饰上就能感觉得到,那个时代的富庶。
 
若想拥有大唐雍容幽雅的丰腴,除了这绚丽的襦裙还不够,你还得拥有一条如虹的披帛。不信你上长安街上走走,每个美人臂间必有一条披帛缠绕。走起路时,飘然若舞,慵懒与娇媚,就在这看似随意的披帛中流露出来。
 
 
细数唐代最为流行的发髻,半翻髻、反绾乐游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这些发髻基本上都是高髻,不光样式繁复,对发量的要求也很高。若要都以真发梳理,很难达到,这时候就要用假发来弥补。
 
唐人把假髻称为“义髻”,制作方法和魏晋时期类似,都先用木头或金银铁丝编笼作支架,内里先裹上一层黑色丝绒或黑色的动物棕毛,有的甚至不用真发制作,单以麻布为里衬,棕毛染色处理制作,精细的做工犹如真发一般。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渐为浅露。”帷帽又称席帽,是一种高圆顶宽檐的笠帽,因帽檐周围垂挂一圈“帷”状的网纱而得名。
 
帷帽之所以那么广受各层阶级女子的喜爱,还要得益于它的几处优点。首先它的帽檐宽大,既可以阻挡阳光防晒,又可阻隔沙尘,表面刷上一层桐油,还可以挡雨;其次下垂的网纱不会遮挡视线,轻便透气;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纱长度及颈,不会过度遮挡女子精致打扮的妆容,反而呈现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感。
 
而男子所属的时尚单品则在腰间,那便是“蹀(dié)躞(xiè)带”,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谓的皮带。这是一种源于阿尔泰地区的新款皮带,有皮革和金属制成,从腰带带銙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可用来挂东西。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代五品以上官员要配蹀躞七事,七事指腰带上悬挂佩刀、刀子、砺石、楔子、哕厥、针筒、火石带。后来由蹀躞带演化而来的銙带,成了身份的标识,这銙可不能随性而制。
 
 
衣服、发髻、饰品都已穿备好,就差最后一步,如何拥有一个完美的唐妆。要知道,在唐代我们的小姐姐都是爱美的,不认真修饰一番,怎么能对得起街上的路人呢,更何况是在上元节这么热闹的日子里,自然是要美美打扮一番。
 
首先,敷铅粉、摸胭脂,这些都是基础步骤。画黛眉才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唐代女子很注重修眉,这妆容化得好不好,眉毛可是关键,她们通常剃掉原来的淡眉,刮净额毛,用青黑色颜料画出各种眉形,从浓粗到细淡,从八字眉到粗短的蛾眉,各种款式数之不尽。
 
唐代女子都喜欢梳各种高发髻,露出宽大的额头,这时候,我们聪明的唐朝小姐姐们,会用贴花钿的方式来修饰露出的额头。花钿则是用金、银等材料做成花型贴在眉间的饰物。贴面靥,则是在面颊酒窝处的装饰;斜红,则是在眼角两旁各一道红色的月牙妆饰。
 
唐妆最后一步,涂唇脂,又为点唇。唐代女子的点唇名目繁多,如石榴桥、大红春、万金红、露珠儿等等,但无论为哪一种,都是以追求娇小唇形为主,丰腴的面庞配上娇小的红唇,色彩浓郁的面部装饰,是那个时期特有的流行之美。
 
最后一点小tip,在唐代主流女子是不戴耳饰的,其实不止唐代,唐以前的各个时期,耳饰的佩戴都不是普遍行为,直到宋代以后,才开始普遍佩戴耳饰。在翻阅一些唐代壁画和仕女图的时候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人物大多都不佩戴耳饰。而佩戴耳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或外族人。
 
每个唐人从衣着到妆容,无不展露出那时大唐的风采。当时的长安,胡风盛行,这样一个融汇了从欧亚大陆等各个地方文化的国际化都市,它无疑是开放且包容的。
 
现在很多人会觉得,唐风与和风会比较接近,特别是当《长安十二时辰》这样一部,每个细节都在尽力还原那个时代的剧集出现时,有人竟然评价它模仿和风。小编只想对那些人说,在那个时代,是日本在模仿唐,而不是唐在模仿日本。
 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其实它真正地强盛,是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幅妆容,每一个大唐人的精气神上,正是这些一个个最基本的具象的要素组成了这个时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